据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最新研究,科学家首次揭示对乙酰氨基酚(即泰诺、扑热息痛、扑热通等常用退烧止痛药)的全新止痛机制。这项发现挑战了长久以来药物仅在大脑生效的传统观点,揭示其在痛觉神经末梢直接阻断疼痛信号的能力。

研究团队由希伯来大学医学院及脑科学中心的Alexander Binshtok教授和药学院Avi Priel教授领衔。相关论文已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他们证实,对乙酰氨基酚的活性代谢物AM404可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痛觉神经末梢,通过干扰神经元内钠通道,阻断来自疼痛部位的信号在传递至大脑前就被切断。
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该药物仅通过在大脑和脊髓中调节疼痛感来发挥作用。此次发现证明,除了神经系统层面,药物还可在疼痛发生的最初部位——神经末梢直接发挥效力,为未来研制更有效、更温和的新型止痛药提供理论基础。
泰诺及其同类药物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止痛退烧药,具有缓解轻中度疼痛、退热等作用,并且不具备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物常见的胃部刺激和消炎副作用。
相关研究发现,当人们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后,人体将在痛觉神经末梢即时生成AM404。该物质能关闭负责传递疼痛信号的特定钠通道,从而在“疼痛信息发出”时就中止了信号传递。
Binshtok教授表示:“这是我们首次实验证明AM404能够在大脑之外的外围神经直接发生作用。这颠覆了我们对泰诺类药物止痛机制的传统认知。”
此次突破有望推动新型疼痛治疗药物开发。由于AM404只针对携带疼痛信号的神经,而不会影响感觉和运动神经,有望避免传统麻醉剂常见的麻木、肌肉无力等副作用。
Priel教授补充道:“如果我们能以AM404为基础开发新药,就能获得更安全、更精准、更高效的疼痛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