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4:54:44
中国科学家发明193nm波长紧凑型激光器 或将彻底改变芯片制造和量子设备
发布日期:2025-03-27 06:49:27  稿源:cnBeta.COM

新型固态激光器可产生 193 纳米光,用于精密芯片制造,甚至产生具有轨道角动量的涡旋光束——这是首次可以改变量子技术和制造业的成果。深紫外 (DUV) 激光器发射波长极短的高能光,在半导体制造、高分辨率光谱、精密材料加工和量子技术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传统的准分子或气体放电激光器相比,深紫外激光器具有更好的相干性和更低的功耗,因此可以构建更小、更高效的系统。

紧凑型深紫外固体激光器在 193 nm 波长下产生涡旋。图片来源:H. Xuan(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大湾区分院)

在最近发表在《Advanced Photonics Nexus》上的一项研究中,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宣布了一项重大突破:一种紧凑型固态激光系统,可以产生波长为 193 纳米的相干光。这种特定波长是光刻技术的关键工具,光刻技术用于在硅晶片上蚀刻精细图案,而硅晶片对于制造现代电子设备至关重要。

新的激光系统以 6 kHz 的重复率运行,并使用定制的 Yb:YAG 晶体放大器产生 1030 nm 的基本激光。该激光分为两条路径:一条通过四次谐波生成转换为 258 nm 光束,输出功率为 1.2 瓦;另一条为光学参量放大器供电,产生 1553 nm 光束,功率为 700 毫瓦。然后使用级联三硼酸锂 (LBO) 晶体将这两束光束组合在一起,产生目标 193 nm 光,平均输出功率为 70 毫瓦,线宽低于 880 MHz。

研究人员还在混频前将螺旋相位板引入 1553 纳米光束,从而产生携带轨道角动量的涡旋光束。这是首次从固态激光器产生 193 纳米涡旋光束。这种光束有望成为混合 ArF 准分子激光器的种子,并可能在晶圆加工、缺陷检测、量子通信和光学微操作方面有重大应用。

这种创新的激光系统不仅提高了半导体光刻的效率和精度,还为先进制造技术开辟了新途径。产生 193 纳米涡旋光束的能力可能导致该领域的进一步突破,有可能彻底改变电子设备的生产方式。

编译自/ScitechDaily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4:54:44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