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打造了一套结合摄像头、耳机和高效人工智能(AI)的系统,可帮助视障者更有效地导航周围环境,其性能可能超越传统盲预。该系统通过眼镜上的摄像头实时捕捉画面,利用AI环境分析,并通过音频提示和感知振动反馈障碍物信息。该研究成果最近发表于《自然机器智能》(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杂志。
在这项研究中,20名视障人士测试了该设备。结果显示,在25米室内迷宫任务中,使用该系统的行走效率和导航速度比使用盲杖提高了25%。目前该系统仍处于原型阶段,研究团队正致力于提升其可靠性和安全性。
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识别行人、墙壁、家具等物体,并以250毫秒为间隔提供音频导航。另外,柔性的“人造皮肤”贴片可佩戴于手腕和手指,当障碍物接近时通过振动预警,并在吸引视线时提供预警辅助。
相比传统盲杖仅能探测约1米内的物体,该系统的摄像头具备更广的探测范围,并能识别物体属性。初步测试中,12名视障者使用该系统后,室内导航能力与使用盲杖相当。后续8名参与者在城市街道和乱勘等真实场景中的测试杂也表现良好。
专家指出,这项技术有望打造出一根“智能盲杖”,但其应用前景尚需进一步验证。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优化,未来或可将网络头设备集成至隐形眼镜中,从而更关心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