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4:55:07
比亚迪亮出英伟达车载芯片的“备用方案”
发布日期:2025-09-24 11:59:17  稿源:网易科技

9月24日消息,比亚迪周二表示,如果无法获得目前使用的车载英伟达芯片,公司已经制定了备用方案。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表示,公司虽未收到停用英伟达芯片的指令,但已经做好应急准备。

李柯在接受CNBC采访时说,“每家企业都会有备用方案,比亚迪也不例外。”

李柯没有具体说明方案细节,但她以新冠疫情期间全球半导体短缺为例,当时比亚迪“没有问题”,因为该公司在内部开发了大量技术,因此能够迅速找到替代方案。

事实上,比亚迪始终致力于掌控供应链的关键环节,从整车制造到电池研发均实现了自主布局。

李柯强调,“我们拥有深厚的技术储备,因此始终具备应对能力。”

英伟达作为全球人工智能芯片的重要供应商,近期其业务受到影响。其专为遵守美国出口限制规定而设计的H20芯片先是遭到禁售,后又因为美国政府与公司达成营收分成协议而获准在华销售。

如今,有报道称中国一直在劝说本土科技公司减少采购英伟达的人工智能芯片。

不过英伟达车载芯片属于其独立的产品线,其Nvidia Drive AGX Orin系统旨在让汽车能够自动执行部分驾驶任务,而比亚迪正是该产品的客户。

目前尚无迹象表明中国会考虑禁用这套英伟达系统。

李柯表示,比亚迪并未收到停用任何英伟达产品的通知,并认为禁售英伟达车载芯片的可能性不大。

“我认为任何国家都不会这么做,因为这等同于扼杀英伟达,”李柯说。“英伟达如今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如果他们失去庞大的中国市场……是各方都不愿看到的。”

“备用方案”的底气何在?

比亚迪之所以有底气声称拥有“备用方案”,其信心根植于公司长期以来坚持的两大核心战略:供应链的垂直整合与关键芯片的自主研发。

首先,在供应链层面,比亚迪以其高度的垂直整合能力著称。据估算,公司约75%的零部件均为内部生产,涵盖电池、芯片和电机等核心部件。行业分析师指出,这种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公司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使其能在很大程度上免受价格波动和交付延迟的影响。一个有力的例证是,在2025年因人工智能需求激增、地缘政治瓶颈和产能限制等多因素引发的全球芯片短缺期间,比亚迪凭借强大的自研能力保障了生产的连续性,而众多竞争对手则面临着严重的交付延迟。

其次,在核心技术层面,大力投入自研AI芯片是比亚迪战略韧性的基石。目前,比亚迪正积极推进一款算力达80 TOPS(每秒80万亿次运算)的智能驾驶芯片的研发,专门适配8万至30万元的车型。这一项目由比亚迪半导体牵头,并与台积电及联发科等伙伴合作,以确保能获得先进制程工艺的支持。此外,采用4纳米工艺打造的“比亚迪9000”智能座舱芯片已经问世,最多可支持11屏互联,并将在比亚迪方程豹等重磅车型上率先采用。

通过从第三方解决方案(如英伟达Orin N和地平线(Horizon Robotics)J6E)逐步转向内部自研,比亚迪致力于强化软硬件的整合协同,并加速迭代更新。这一转变不仅有助于降低成本,更增强了对关键技术的掌控力。在当前全行业的竞争都聚焦于人工智能功能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一项核心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坚持自主可控的同时,比亚迪也并未放弃战略合作。公司目前在自动驾驶方案中集成了英伟达的DRIVE Orin AI平台,并与华为合作开发智能座舱。然而,正如李柯所确认的,这些合作都辅以强大的应急预案。

除了硬件层面,比亚迪还在利用人工智能提升供应链效率。通过先进的算法优化需求预测、库存管理和生产调度,比亚迪能快速响应市场波动。这种数字化转型,再结合公司在巴西等地开展的锂矿合作项目,进一步实现了原材料采购的多元化,有效缓解了供应瓶颈。

总而言之,2025年的全球芯片短缺凸显出了跨境供应链的脆弱性。而比亚迪融合垂直整合、内部研发和战略多元化的策略,正与整个行业向本土化、韧性化转型的趋势不谋而合。有分析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成为电动汽车的核心差异化因素,那些掌握自研芯片能力的车企,相较于依赖外部供应商的同行将更具竞争优势。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4:55:07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