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5:03:29
科学家首次成功复制章鱼的超强伪装能力
发布日期:2025-11-14 13:39:50  稿源:cnBeta.COM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 San Diego)研究人员取得重大突破,让细菌能高效合成出实现章鱼变色伪装的关键色素“黄嘌呤素”(xanthommatin)。该研究不仅揭示了自然界“隐身术”的奥秘,还为生产新型可持续材料铺平了道路。

章鱼、鱿鱼和墨鱼等头足类动物以其奇特的伪装能力闻名——能够瞬时改变皮肤颜色和纹理,融入周围环境。这一奇观的背后,是复杂的色素黄嘌呤素在发挥作用。长期以来,这种色素的独特变色潜力吸引了众多科学家与国防机构,但在实验室条件下,大规模合成这种色素却始终困难重重。

UC San Diego下属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团队创新性地利用生物方法,让细菌“工厂”生产黄嘌呤素,产量达到以往方法的1000倍。新方法不仅让科学家得以更深入研究这种色素,还未来在可持续染料、紫外线阻隔材料、先进涂层与光电元件等领域带来无限可能。

“这是我们首次在细菌中高效制造这种天然色素,大幅加快了相关材料的生产进程。”该团队负责人、海洋化学家Bradley Moore教授表示,“正是黄嘌呤素让章鱼和鱿鱼具备这种神奇的伪装能力,我们的进展只是冰山一角。”

据介绍,这项研究已于本月3日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上,由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诺和诺德生物可持续基金会等联合资助。

研究人员指出,这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变色奇观背后的化学机理,还可为生产其他有用的天然化合物提供绿色可持续的制造路线,助力工业远离以石油为基础的传统工艺。

研究团队采用“生长偶联生物合成”策略,将细菌的生存与色素产出直接绑定:经过基因改造,“带病”细菌只有在同时生成目标色素和甲酸的情况下才能存活,而甲酸又反过来促进细胞生长,由此形成色素自我驱动合成循环。

“我们必须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方法,才能解决这一难题。”论文第一作者、现任斯坦福大学副教授Leah Bushin回忆道,“本质上,我们就是让细菌‘自愿’制造我们需要的东西。”

团队还利用机器人自动进化和定向筛选技术,让细胞在两个高通量自适应实验中不断进化,使色素产量持续提升;再结合特制生物信息工具,定位和强化了提升细菌生产效率的关键基因突变。

以往利用微生物生产黄嘌呤素的效率极低,每升不到5毫克。而新技术将产量提高至每升1至3克,提升了约千倍。

“成功那一刻让我终身难忘。实验放了一夜,第二天发现管子里生成了大量色素,非常激动!”Bushin表示。

团队认为,这一灵感来自自然、无侵入式的工艺,有望彻底革新生物材料与化学品的制造方式。美国国防部、化妆品公司等多家机构已对该材料表现出兴趣,包括伪装用材料、环保防晒霜、变色涂料、智能感应器等新型应用。

“为了8亿人口持续生存的人造生活方式,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材料制造。从这项突破可以看到,仿生科技正带来对人类和地球更友好的新路线。”Moore总结道。

编译自/ScitechDaily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5:03:29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