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就像路易十六,根本看不到头。川子这边刚和咱们签完一年期 “ 停战协议 ” ,结果美国车企就又来上压力了。前几天,美国《华尔街日报》就报道说,特斯拉很有可能在未来一到两年内,不再使用中国生产的零部件制造美国本土汽车,咱们国内的一些企业,估计又要被 gank 一波。
不是,老马,你想干嘛?这边吃着中国的饭,回去就想砸咱们的碗?
其实说实话,这事儿还真由不得他。在今年 5 月的时候,特朗普就表示,美国汽车制造商必须在美国本土完成整车和零部件的全部生产,否则就是各种关税伺候。
说白了,背后还是川子在暗戳戳搞事情。
他的目的当然是制造业回流,以及那句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既然我没法降低美国供应链的成本,那就只好让中国进口的成本更高了。
所以为了规避风险,几乎所有美国车企都在积极 “ 去中国化 ” 。更早些时候,路透社就爆出了通用汽车准备放弃中国供应链的新闻。
虽然在正式场面,通用是顾左右而言它,没有正面回应,但有消息称,在 2024 年起,通用就已经对供应商提出类似要求。
说明特斯拉、通用这些美国车企的 “ 去中国化 ” 策略,并非最近才下决定,而是过去一直在发生。
原因就是美国一直以来的政策。比如在 2023 年,老美出台的《通胀削减法案》,直接包含了对咱们电池产品的禁令。
法案里明确要求,美国车企使用的电池组件和关键矿物(比如锂、镍、钴、石墨),不能有中国、俄罗斯、朝鲜、伊朗等企业的成分,否则就拿不到 7500 美元的税收减免。
先不说为啥是这么几个国家放一起,关键你指了这么一大圈的国家,里面能卖动力电池给美国的,还不只有咱们嘛?所以这玩意儿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美国车企对中国电池死心。
于是在政策压力下,特斯拉就在北美放弃宁德时代,彻底投奔松下和 LG 。
然而,为了让美国车企彻底戒断中国零部件,这些法案还都只是前戏,川子又准备靠关税大力出奇迹。
在今年 3 月份,特朗普就签署行政令,准备对所有进口汽车和零部件征收 25% 的关税(232 关税),直接让美产 Model Y 的成本增加了 10000 美元左右。
甚至他还威胁,如果不进一步把产业转移到美国,还会再提高到 50% 。
说实话,这就有点过了,到头来成本不还得加在老百姓身上?
不过没想到的是,这事儿最先开始急的却是很多欧洲车企,因为这波不仅是咱们和美国的事,连欧洲也被同等制裁了。比如美国从意大利进口的法拉利,就因为关税成本,立即宣布涨价 10% 。
我只能说,川子还是厚道,对事不对人。总之,在全球一片骂声下,关税还是实行了下去。

但老美还是心善,最后还开了道口子,只要你在北美自贸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生产,仍然算是 “ 国产 ” ,一些中国供应商是通过墨西哥转口,持续把产品输送到美国车企。
只不过这事儿有个前提,就是你在墨西哥或者加拿大过一手的时候,要在当地建工厂,这个增值的部分至少占到产品总价值的 75% 。至少,国内供应商的核心技术没外流,钱也还是能赚。
然而事到如今,川子开始又发现有点不对劲,整半天国内汽车都搞涨价了,最后肥了墨西哥?所以为了防止咱们继续 “ 伪装 ” 成其它国家的本土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 转口贸易 ” 这个口子将会越收越紧。
对各家车企来说,那就只剩一条路:彻底放弃中国供应商。
但这毕竟是一件双输的事情,车企压根没动力实行下去,一开始大伙儿也是左右为难。
而现在这些车企突然加快脚步,被各大媒体曝光,主要是因为最近的稀土和安世事件,让它们越发担心,零件被断供。
这两件事儿大伙儿应该都清楚,不管是咱们主动收紧监管,还是突如其来的国际纠纷,面对中国供应商在关键领域的不可替代性,美国和欧洲车企都有些慌了。
所以,大伙儿都在想办法应对。不仅是特斯拉、通用这些美国车企准备与中国供应链 “ 脱钩 ” ,宝马、大众、奔驰、Steellantis 等等欧洲车企也宣布将摆脱中国供应链。
这绝非什么好事,但对此,咱们的一些网友可能有点太过应激。
比如网上不少人看到这个消息,就开始担心相关供应商股票会不会跌停,对咱们汽车行业的未来也不太看好。
我觉得吧,大伙儿真没必要太过悲观。
首先,这事儿和咱们并没有直接关系。上述这些新闻原稿里,都特别强调了 “ 美产汽车 ” ,这说明换供应商的事只会发生在美国,国内生产的美系车当然还是咱们自家的零件。
不存在以后特斯拉价格上涨,或者买不到宁德电池的问题,通用和上汽的合作也是按原计划进行,更别说上汽通用五菱了。。。
而对于国内的供应商来说,虽然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但海外车企未必真能快速完成替代。
比如说稀土这些战略级别的产业,不是你要不要的问题,咱们给不给都还另说。实际上,国际车企们想要彻底和中国供应商 “ 脱钩 ” ,是有很大难度的。
就拿特斯拉来说,目前在美国出售的车型,已经 100% 由北美工厂生产,但依然有 50% 左右的零件和中国相关。如果它能替代,早就替代了,还能等到今天?
像特斯拉的热管理系统,主要来自三花智控,尽管它和法雷奥、电装等国际巨头存在竞争,但三花在热管理集成组件上处于绝对领先,很难被取代。
另外,还有拓普集团的 9800 吨大压铸,以及福耀玻璃的天窗、前挡风等等,这些企业的产品可以做到比欧美竞品低 30% 以上。
你硬要把这 50% 的部分全部抹平,美国汽车的价格将会大幅上升,到时候,咱们直接出口四轮老头乐岂不是更香?
所以两年后,这波 “ 脱钩 ” 究竟能到怎样的程度,还真不好说。
毕竟,谁在逃避竞争,谁在拥抱竞争,明眼人应该都看得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