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c首席执行官蒂姆·斯威尼近日表示,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在游戏制作行业中快速普及,Steam等平台在游戏页面上加贴“AI生成内容”标签将变得“毫无意义”,他认为这种披露政策并不适用于面向普通消费者的PC游戏商店,应当被取消。
今年早些时候,Valve为Steam推出正式的生成式AI使用政策,要求开发者详细说明游戏中如何使用AI系统,并在商店页面中添加醒目的AI相关标识,一些作品(例如Nexon的合作射击游戏《Arc Raiders》)已经挂上了这类标签。

斯威尼在社交平台X上回应称,这种标记也许适合用于艺术展览、素材交易网站等场景,在这些场合中,作品的署名和授权状态是交易的关键,但不适合用于玩家购买娱乐产品的游戏商店。 在他看来,生成式AI正快速变成类似编译器、物理引擎那样的基础生产工具,一旦AI几乎参与了所有新游戏的开发,那么再专门在商店页面上突出显示“用了AI”就不再具有实质意义,只会变成一种形式化的勾选框。
这位Epic掌门人长期强调,生成式系统可以缓解内容生产瓶颈,让中小团队获得过去只有庞大美术、文案和测试团队才具备的生产力水平。 他举例称,AI可以先生成具备上下文理解的台词或文本,再由人类配音演员和编剧进行引导、修改和演绎,而不是用AI直接替代艺术家和演员;在这种设想中,AI更像是创作链条中的“放大器”或“草稿机”,而非终极成品的唯一作者。
围绕AI标签的争论,也嵌入在更大范围的法律与伦理冲突当中:大型模型在训练过程中是否侵犯了未经许可就被纳入语料的艺术家、作家和其他版权所有者的权益,目前仍在各国司法体系中拉锯。 多家媒体机构与权利人组织已经起诉多家AI公司,指控其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抓取并使用受版权保护的内容;版权与技术法领域的专家普遍认为,这些案件的最终裁决将决定法院如何整体看待模型训练和生成结果的合法性,也会间接影响游戏平台是否需要承担更严格的信息披露责任。
在实践层面,不同PC游戏平台已经走上了分化的路线:有的平台试图把生成式AI视作一种需要特别说明的“特殊技术”,并通过标签传递给消费者;也有平台(及其掌舵人)倾向于将AI视为开发流程中的普通内部工具,认为没有必要向最终玩家过度暴露生产细节。 如果斯威尼的预期成真——生成式AI成为几乎所有游戏项目的标配——那么在商店页面大面积挂出AI标签,很可能只剩下象征意义,难以向玩家提供实质性的区分信息。
尽管如此,很多开发者、艺术家以及玩家社群仍然主张保留某种形式的AI披露机制,理由包括:训练数据是否获得合法授权、是否未经同意使用了真人作品,关系到创作者权益和行业长期生态;而在审美层面,不少玩家也希望了解一款游戏的美术和叙事究竟是主要由人类创作还是高度依赖模型生成,以便做出符合个人价值观和偏好的消费选择。 在监管与诉讼格局尚不明朗的情况下,Steam与Epic等平台在AI标签上的分歧究竟会是短期策略差异,还是会演变成长期的制度性分野,最终可能取决于立法者、法院以及用户舆论,是否会要求把AI从“幕后生产细节”推向“正面必须明示的关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