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阳到黔东南苗族侗族黎平县,有385公里,距离虽然看上去不远,但记者乘坐的大巴整整开了7个小时。汽车根本跑不起来速度,一直在盘山公路上上下下, 每十几秒钟便是一个急弯。在汽车吊杆的上方,都挂了很多的垃圾口袋,方便呕吐,因为即便是很多本地的乘客,都克服不了晕车。据车上乘客讲,贵阳到黎平也有 支线飞机,但是航班不固定,有时候有,有时候接连几个月都不开通。

姜老师在坎上看着操场中的学生,校舍依旧简陋,缺乏多媒体教室,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只有打篮球

办公室门前打铃的钟已经锈迹斑斑,近两年才改为广播系统

办公室的沙发破旧不堪,很多窟窿,已经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家具

学前班学生在听老师讲课,但是还没有课本

教室内依然简陋,课桌老学校搬来的,白天的教室里一般是不开灯的

课余时间,缺乏玩娱,学生们都玩得“很野”

学生们在用瓦片当球拍打乒乓球

学校的图书馆,书籍都是各方人士捐赠的,但是很凌乱,也没有分类

爱心企业捐赠给学校的电脑和打印机,打印机属于摆设,地处山区,除了耗材购买不易,老师们对于电脑知识了解也不太多
三个班的“非完小”
记者本次支教的学校,是黎平县下大稼乡容咀村唯一的小学,这里离黎平县城还有72公里。大稼乡位于清水江水系上游,住着侗、汉、苗、鍫等民族,依山傍水而居,民居以吊脚木楼为主,民族工艺主要有刺绣、竹料编织、芦笙制作、木工、石碑雕刻等,属于比较原始的生活环境。
公路的主干道已经修到荣咀村的村口,顺着老乡的指引,记者找到的荣咀小学“新址”,这里已经不是公益组织网站上张贴的那个残岩断壁的老学校,在进门的铭牌上,有着这所新学校的修建说明——2007年竣工,共花费20万元,三层楼砖混结构。如果只从外墙粉刷来看,这所已经修建了5年的新小学还有点崭新的味道,但事实上在内部结构上,仍然显得十分的粗糙,教室里面是没有任何工艺的水泥地面,甚至还有些凹凸不平,学生们的课桌和凳椅是从不远处坡上的旧校址搬来的(旧学校现在改成了食堂),纯木架构和条凳的造型和上世纪80年代记者读小学三年级以前用的桌椅非常类似。一些教室里除了日光灯,甚至连个插线板都没有,而为了节约电,一般白天教室里面都是不开灯的。
在荣咀小学二楼的办公室见到了该校的三名老师,校长叫林波,本科生,约40岁的侗族人。“我们小学只有三个年级,包括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除学前班),共计47名小学生,四年级的人数多一点,其他年级都只有十来名学生。” 林校长告诉记者。
由于不具备1-6年级完整的班级分配,这样的小学不能被称作完小,在黔东南的农村山区是很常见的现象。
看到记者对于这样跳班的分配方式很疑惑,林校长解释:“因为村里的小孩人数不多,县教育局规定少于7人不开班,所以只有采用累积的方式,比如今年招不满,就延迟到明年,基本上2-3年能够招满一个班。”
“那班上的这些同学岁数不是差别较大吗?”记者问。
“是的,但是没办法,条件好一点的家庭,都把小孩送到县城去了,或者打工带到外地去读民工学校,现在我们学校的小孩,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林校长很无奈。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发现,小学的教学硬件设施相当匮乏,学生的自主性也不是太强,其中并不仅仅是因为师资力量匮乏,也来自于村庄经济水平的落后。记者向当地的村委会的会计姜图文了解到,整个大稼乡人均纯收入仅为998元,人均产粮183.5公斤,吃饭问题远远不能自给,属省级二类贫困乡和州委州“两山”扶贫乡镇之一。58个自然寨,仅有7个通公路,4个处于半通,还有47个尚未通公路。全乡共有13所小学,包括记者看到的具有砖混结构的校舍仅为4个,其余均为木质结构校舍。
盼望有个多媒体教室
没有校长办公室、主任办公室等传统学校明细分明的行政格局,荣咀小学包含校长在内只有三名教职员工,所以林校长和姜老师、杨老师合用一间20平米的小屋。办公室门口的屋檐下,尚挂有一口生锈的老钟,在搬到新校舍不久后已经被一台定时的广播系统替代,但是它仍然代表了2000年后期的一个过渡。
问起学校的电脑课程情况,林校长坦言没有安排。记者观察了一下墙上的课程表,除了传统教材,确实没有电脑相关的课程,也没有学习电脑基础应用所需要掌握的英语课。实际上,老师们基本上也无电脑可用,办公室里面有一台老旧的台式机,早已经无法启动了,林校长和姜老师商量,要不花几百元左右到县里请个人过来修理。但姜老师建议把机器卖给收购站,因为:“再放下去,和废铁也没两样,再说县里面的电脑公司也不愿意到乡下来修电脑,往返都要5-6个小时,几百元修台电脑太贵了,还不能保证修好了能用多久。”
当然,办公室也有两台“像模像样”的电脑,有一台是腾讯科技去年捐助的。“EMS快递公司给我们拉到村头,我们没费劲,就到山下去提的,有液晶屏,还送了这么个电脑桌。”杨老师指着边上一台电脑说。另一台就是上个月学校刚买的神舟A470P笔记本电脑,大约3000多元,因为校长和杨老师周末回县城家里,可以拷贝一些资料回来,携带稍微方便点。
记者询问学校有没有通宽带,杨校长连忙说:“有需要可以通,但是现目前还没有通,因为没有电脑器材。”“我们学校的硬件设施太差了,希望记者能够帮忙报道一下,如果有企业能捐赠十几台电脑,我们就可以组建一个多媒体教室了。”
但是多媒教室的维护,以及课程的设置该如何来完善,林校长心里并没有底。因为学校只有三名老师,林校长和杨老师住在黎平县城,一个月回去两三次,姜老师也没有学习过电脑课程。在这样每天紧巴巴的教学进度下,要有一人抽身出去去学习电脑培训课程,不太现实。作为校长的林波工资也并不高,一个月满打满算2000多元,而有一部分还和学生成绩挂钩。其他两位老师的任务也很重,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根本离不开人。
在记者刚到学校的前两天,给办公室的那台台式机维修过,里面全是病毒。因为资料的输入输出都是靠的优盘,一来二去,病毒自然就染上了。杨老师让记者黎坤帮忙:“麻烦安装一个360度的安全软件。”后来记者才搞懂,他说的是安全卫士360。
荣咀小学算得上是电子化教学的东西可能只有VCD和电视结合的声乐课。
周五的下午,三楼的教室里面,杨老师(这学校唯一的苗族老师)在给学生上声乐课。这是全校40多名学生一起在上大课,因为只有音乐课是不分年级的。讲台的旁边有一台21英寸的CRT电视,旁边台VCD播放机中播放着毛阿敏的《天之大》。歌词唱到:“妈妈,月亮之下;有了你,我才有家;离别虽半步即是天涯,思念,何必泪眼;爱长长,长过天年;幸福生于会痛的心田”。这些苗寨小学的留守儿童们,在父母远赴深圳、杭州等城市打工,为了生活而挣扎的时候,多么想和城里的小孩拥有同样的一片学习的天地和父母之爱,但是这一切,在人均年收入998元的现实条件下,只是个残缺的梦想。

记者让学生们分组用“牛排”摄影,并进行点评

电脑对于学生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但只体现在单词层面,电脑知识的普及远远没有跟上
调查数据:
荣咀小学 山区小学
教师总人数 3
学生总人数 47
电教教室数量 1(仅为电视机+VCD)
电视机数量 1
数码产品数量 无
上网现状 无
教育软件数量 无
手机数量 3
计算机课程设置 无
计算机教师数量 无
本篇文章出自《电脑报》2012年第19期(2012年05月14日出版)新闻评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