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是如此讲,但受委屈的郭先生也并没有从我这里获得彻底的同情,因为我实在担心,这“官司”是郭先生与招聘公司合演的一出双簧,是节目组或招聘公司对影响力的再开发,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戏外戏”。
不要怪我多疑,实在是被当下日趋猖獗的娱乐节目造假潮逼的。现在的娱乐节目造假实在太多,以至每每看到稍微精彩一点的桥段,观众都会下意识地想:这不会 是制片故意安排的吧?比如6月份,李开复就曾在微博上发起“万人实名抵制《非你莫属》”的活动,以抗议该“真实的求职节目”频频鄙视求职者,传递负面职场 文化。但对方却回复:这只是一档娱乐节目。言下之意,你较什么真儿啊?
打着真实的幌子,却通过“造假”来吸引眼球或攫取收视率,这在中 国娱乐界有个隐讳的称呼叫“炒作”,仿佛这一改名,造假就不再是造假,而已变身为娱乐圈的正当环节。并由于这种“正当性”,使披着炒作外衣的造假越来越普 遍化。逐渐的,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以炒作的方式造假,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这就是尼尔·波兹曼所说“娱乐至死”的 现实版,最终的结果是大众在娱乐的愚弄下变蠢。
现在的娱乐节目,以真实的名义,真情可以被造假,情感节目中导演编造“真实桥段”以骗取 观众的眼泪;义愤可以被造假,精心安排的“坏人”可以骗取观众的愤怒;甚至“愚蠢”都可以被造假,以骗取观众的优越满足感,比如前两年红极一时的“凤 姐”,就因为在某电视节目中扮蠢而爆红,但从她出国后发的微博看,简直是沾上毛比猴都精明。
或许有人要问,既然是娱乐节目,为什么不能
造假?娱乐本来就不该分真假。这种解释对标明虚构的节目当然是成立的,但对那些标明“真实”的节目则绝不成立,它不单是欺骗了观众,更关键的是还欺骗了同
行,破坏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档天然去雕饰的精彩“真实节目”需要制作人员千辛万苦才能完成,而虚构一个故事冒充真实,则三五天即可,长此以往,谁还会用
心去做节目,当胡编乱造成为主流,整个行业也就被摧毁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信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