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7:40:19
视觉特效先驱雷•哈里豪森去世,享年92岁
发布日期:2013-05-13 16:48:17  稿源:

素有“动画特效魔法师” 美誉的著名电影特效大师雷·哈里豪森(Ray Harryhausen)与世长辞,享年92岁。他在定格动画方面的很多技术创新如今已经成为动画行业的标准。哈里豪森于本周二(5月7日)在英国伦敦逝世,消息来源于雷·哈里豪森创办的“雷和戴安娜·哈里豪森基金会”(The Ray and Diana Harryhausen Foundation)的Facebook官方主页。
http://static.cnbetacdn.com/newsimg/130513/16481801805588938.jpg

哈里豪森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创造了许多划时代意义的特效动画,为世人所敬仰,其1958、1963年创作的《辛巴达的第七次航行》(The 7th Voyage of Sinbad )和《杰逊王子战群妖》(Jason and the Argonauts )已成为永恒的动画经典。哈里豪森开创了一次一帧,从头至尾逐各放映镜头的技术,他把这个技术取名叫“Dynamation”,利用这个方法,动画中的神话人物和史前生物在哈里豪森的手下变得栩栩如生。
 
在动画《杰逊王子战群妖》中,他成功创造了一个有名的骷髅剑客,而在其电影《飞碟入侵地球》(Earth vs. the Flying Saucers (1956))和《金星怪兽》(20 Million Miles to Earth (1957))中哈里豪森也成功塑造了许多古怪离奇的外太空生物。
 
1992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s Arts and Sciences)授予哈里豪森奥斯卡荣誉奖(honorary Oscar),以表彰他在视觉特效方面的巨大贡献。同时,他还获得了奥斯卡戈登·E·索耶奖(Gordon E. Sawyer Award),该奖项是专门“为那些在电影事业做出杰出技术贡献的人”所设立的。
 
“雷·哈里豪森鼓舞着在视觉特效领域工作的每一个人” 电影星球大战系列导演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在哈里豪森的Facebook主页上这样写到,“我们当中大多数人的童年都是伴随着他的早期电影长大的,他的作品中所呈现的精湛艺术深深地激 发了我们后人的创作灵感。如果没有雷·哈里豪森,很可能就没有之后的《星球大战》(Star Wars)。”
 
在创作的早期时代,哈里豪森都是在低成本的电影作品上发挥他的定格动画技术。他创造了许多让人惊叹的大破坏场面,这些在灾难电影《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 》(1953)和《深海怪物》(It Came From Beneath the Sea (1955))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并且,在1966年,他又重新改造了电影《公元前一百万年》(One Million Years B.C.)中恐龙的造型。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及以后,他曾为诸多电影制作顶尖的视觉特效,如1973年的《辛巴达黄金之旅 》(The Golden Voyage of Sinbad)、1977年的《辛巴达穿破猛虎眼》(Sinbad and the Eye of the Tiger)以及1981年由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玛吉·史密斯(Maggie Smith)、克莱尔·布鲁姆(Claire Bloom)和乌苏拉·安德丝(Ursula Andress)主演的《诸神之战》(Clash of the Titans)。
 
“这些电影曾经都被认为是B级影片,因为它们的成本投入低廉。但是事实证明,我们的电影比那些同时间制作的所谓的A级电影更经得起市场考验。”,哈里豪森曾经这样说道。
 
哈里豪森认为自己的专长是创造“假想生物”,他可以把怪兽穿插到电影画面中让它们看起来如同演员一样真实。“你知道的,我不会把创作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怪兽 身上。怪兽同恐怖是相关系的,我对恐怖没兴趣……我不想靠这个蒙骗和吓唬观众。我想要的是创造错觉、幻想和神话。”他在1981年《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的采访中这样说道。
 
哈里豪森身边有一帮狂热的粉丝党,他的生平故事曾在1986年被改编成纪录片《外星人、飞龙、怪兽和我》 (Aliens, Dragons, Monsters and Me),由瑞查德·琼斯(Richard Jones)执导,哈里豪森亲身拍摄。
 
此外,哈里豪森参与制作的其他纪录片还包括《动物世界》(The Animal World(1956))、《神秘岛》(Mysterious Island (1961))、《月球先锋》(First Men in the Moon (1964))以及《迷失的山谷》(The Valley of the Gwangi(1969))。
 
面对如今很多完全以视觉特效为驱动来铺叙故事情节的电影,哈里豪森对此并不看好,“现在,你必须耐着性子把两个小时影片看完……如今的电影都太视觉主义了,这真令人不寒而栗。”他曾这样表示道。
 
哈里豪森于1920年6月19号在美国洛杉矶出生。当他还是一个小少年的时候,他观看了1933年版的电影《金刚》(King Kong), 顿时被影片里壮观的视觉特效给深深吸引了,从此变成了十足的“金刚迷”。他受到了当时《金刚》视觉特效大师威利斯·奥布莱恩(Willis O'Brien)的深深激励,还专门登门拜访了他并向他展示了自己创作的电影人物模型。在高中的时候,哈里豪森参加了一个科幻俱乐部,在俱乐部里,他遇见 了两个跟他一样痴狂的科幻迷,这两个人后来都成为了他的终生好友,他们就是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雷·布莱伯利(Ray Bradbury)和福里斯特·阿克曼(Forrest J. Ackerman)。
 
哈里豪森是一个狂热的摄影爱好者,大学的时候曾就读于洛杉矶城市学院(Los Angeles City College),学习摄影和雕塑专业。之后,他又进入了南加州大学(USC),主修戏剧和艺术指导。毕业以后,他在动画制作人乔治·佩尔(George Pal)的工作室里制作《木偶人卡通》(Puppetoons)系列动画电影。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他入伍参军。
 
从军队回来以后,哈里豪森重新开始了他的电影事业。1949年,他参与了电影《巨猩乔扬》(Mighty Joe Young)的制作,他的童年偶像,特技大师奥布莱恩也同时担任该片的技术领导。1953年,他被华纳兄弟公司(Warner Bros)看中,负责电影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的视觉特效制作,在这部电影中,他运用了自己首创的屏幕分割技术。将恐龙和其他令人惊叹的生物活灵活现地搬到了电影画面中。
 
接下来,他还在美国哥伦比亚参与了其他三部科幻电影的制作,其中包括《辛巴达的第七次航行》和另外一部纪录片,该纪录片由音乐家伯纳德·赫尔曼(Bernard Herrmann)进行影片配乐,在紧张狂烈的音乐气氛中,演员和怪兽上演精彩的互动。
 
1981年,哈里豪森获得了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New York's Museum of Modern Art)开展长达一个月的生平作品回顾展的殊荣。之后,他又获得了美国电影科技学会(American Cinematheque)颁发的美国电影艺术奖。2006年,哈里豪森的生平作品回顾展又在美国弗吉尼亚首府里士满市(Richmond, Va)中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伯德剧院(Byrd Theater)举行。
 
“雷和戴安娜·哈里豪森基金会”是视觉特效大师哈里豪森在1986年4月创办的慈善信托,致力于维护哈里豪森的艺术作品与声誉,同时还对他生平收集的广泛收藏品进行归档、维护和重建。哈里豪森于1963年结婚,他的妻子戴安娜目前还健在。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7:40:19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