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深圳布吉的大芬村,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客家人聚居村落。然而一走进这座占地仅4平方公里的小村落,就深深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在这里,不但可以见到国际上著名油画家的"作品",而且可以了解国际油画市场的走势。
画店里常常可见到的年轻画家在仿制名画
以 上文字摘自百度百科,引号则是译者所加。不过在其它人眼里,这个村的名声则并不像这段文字所鼓吹的那么光鲜靓丽。这个油画村离深圳市不远,内有有一千一百 多间画廊,村里的画家以及各色画具供应商的总数则超过了八千名。实际上这个村之所以出名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打着文化的大旗,大量出售名作仿制品--难怪一些 人会将中国称为仿冒大国。
有趣的是,与同样位于深圳周边的,大量生产安卓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产品的高科技产业园类似。大芬村也形成了独具特 色的庞大产业圈。 这里就像是今日中国的缩影,黑猫白猫良莠并存,五味杂呈。 最近,我有幸造访大芬村,这是一次奇特的体验。我从来没有在哪儿见过有这么多的仿制画作(包括 各种仿制的西方画家和东方画家的画作)。有些仿制的画作相比原作在颜色上稍有差别。所有的仿制品就这样堂而皇之地挂满在店里的整面墙上,而这些店面每家一 般都有好几层的店房,每层的房间里都挂满了这样的仿制品。
一位画坊的女店员带着我在他们的店里一层一层逛过去,每次我们到达一个新楼层,她都会打开店里的照明灯,以保证这些画作的观赏效果。这位店员给我的印象是既勤奋而又友善。
不过,当我准备给挂满了伦勃朗画作仿制品的一面墙拍照的时候,她的态度开始变得严厉,她警告我严禁在她的店内拍照。
怎么着?就许你们仿制,还不许姐拍张照片不成?
在这里,艺术被批量生产:
在 另外一个画店里,我再一次尝试要拍下一幅我喜爱的中国名画仿制品的照片,这时从后屋就忽然窜出来一个人,摇着手指警告我,姐们,别拍照!然而可笑的是,他 给出的不许拍照的理由是,拍照行为会侵犯艺术家的知识产权。 这里解释一下,我觉得他们的理由可笑,这主要是因为我知道我所拍的大部分画作都是20世纪以 前的作品,而由于创作时限的因素,这类作品现在一般都可以当作公用资源自由拷贝或拍照。 仿制艺术品的全球市场规模巨大。一些美国知名的画作经销商如 Pier 1就有从中国进口大量仿制艺术品,再加上世界各地的旅馆,装修市场的需求,都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这类仿制艺术品。 当然,另一方面,在中国和日本,仿制大 师的艺术作品可以说是一份体面的活儿。初学艺的小艺术家们一般都通过仿制大师的作品来学习基础技能。 这样看来,中国的艺术生在仿制诸如梵高等的大作时,至少在初期是不会有什么负罪感的。不过,受雇大量仿制同样一幅作品则是另外一回事,真正严肃看待艺术的 艺术苗子,也许会因为激烈的思想斗争而考虑转行。 当然,我并不是要把中国抹黑成一个完全缺乏原创精神的国度。
拥有数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国,创造出了大量极高价值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从水墨画作到瓷器作品种类繁多。
让 我们将今日的中国与二战后的日本进行一下比较。战后的日本在数十年追赶西方国家的路程中,国内也一直热衷于制作仿制的玩具等产品。但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提 升,其原创精神水平和对质量的追求层次也在不断地提升。而现在的中国则情况与当时的日本非常相似。 于此同时,在大芬村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成功创起了一个 仿冒艺术品生态圈。大量画商,分销商,仿制品制造商,艺术品开发商被聚集在这个地区。而在西方,高科技企业则也在通过同样的方式来提高产业的有效性和利润 额。
以下这些图片展示了记者拍摄的大芬村照片,以及展示其产业生态圈各组成部分的照片:
有些画家直接从网上下载名画进行仿制
画作的大批量仿制可以分成好几个环节,上图显示一位妇女在向画布上涂黑色的颜料
仿制完成后,制框工开始测量画的尺寸
一位妇女正在将画布蒙到画框上
并不是每家店都只从事仿制,比如这一家高端一点的画店
另外一家原创画店
被仿制的艺术品并不局限于经典作品,有些店也出售仿制的现代艺术品
CNBeta编译于EE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