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购买手机时,通常都会注意它的处理器、内存、储存等事关性能的配置,思维模式和以前买电脑差不多,好像只要保证了这些硬件性能,手机就一定好用。但 事实上,由于PC系统的一致性和兼容性,只要保障了硬件不太差,基本体验都是大同小异,使用熟悉后,换什么品牌的电脑都可以轻松上手,然而这套方法用在手 机上则有失偏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手机不能像电脑那样以性能论好坏。
系统体验不尽相同
众所周知,电脑有着明显的DIY特征,由此还带动了组装机市场的火爆,稍微懂一点电脑的人都可以自己购买配件进行组装,装好的电脑按需要安装各类系统就可以兼容运行,一旦觉得不好用或者想寻求新鲜感还能自由更换,甚至跨平台从Windows换到OS X也不是问题。
手机则不然,因为它在硬件方面没有电脑的DIY属性,只能购买厂商已经设计好的产品。软件方面虽然有刷机这种更换系统的方式存在,但换来换去也都还是在Android圈子里,不可能从根本上换一个全新的系统来获得一个全新的体验。而即便只是刷不同Android定制版本,对技术的要求门槛也比Windows高很多,所以普通用户很少会去刷机。对于稍懂手机的发烧友来说,虽然刷机不是什么难事,但难说刷机包质量怎样,一旦出现BUG,不但没有改善体验还影响了正常使用。
所以,一款人性化、稳定流畅的系统对于一款手机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我们购买电脑时不太考虑的因素。对于安卓手机而言,不同品牌之间虽然都是同根同源,但各厂商出于对“好用与好看”的不同理解,也为了寻找差异化卖点,都对安卓进行了深度的二次开发,在一堆补丁打上、并去掉“谷歌全家桶”服务和增加本地化服务后,体验上与原生的安卓系统还是有很大区别,去掉谷歌全家桶服务后也更适合中国的用户使用。
续航是重中之重
对于电脑来说,续航是很少被放在优先级考虑的参数,虽然对于轻薄本这种笔记本要求会苛刻一点,但7、8个小时也就足以应对日常的办公需要了。而续航对于手机来说则是一等一的大事,这也是作为移动设备最核心的要素,所以购买手机时用户必须去考虑手机配置的功耗和电池容量。
由于现在手机的屏幕越来越大、分辨率越来越高,导致了功耗的大幅提高,很多号称可使用一天的手机,实际使用下来可能半天都勉强,对于电池容量一向不大的iPhone就更是如此,不过随着大屏Plus版本的推出,iPhone的续航有了显著变化。而对于后台混乱、自启严重的安卓手机来说,除非配备了3000毫安以上的大电池,否则很难保证一天的正常使用。这也直接促进了充电宝行业的兴盛,同时改变了我们的出行配备,不仅每个人带着一台大大的手机,还得带一个比手机重好多的充电宝,到任何休闲场所都首先不由自主找充电口。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锂电池技术的发展停滞,每年只能以大约10%的增长速度来提高容量密度,远跟不上行业硬件进步的速度。而在电池技术发展陷入困顿的当下,增大电池容量无疑就是最可行的方法,然而这与手机外观轻薄化的发展又是矛盾的,前两年大家为了超越iPhone成为最薄的手机没少吵嘴,为了那0.1毫米的噱头不惜牺牲掉手机的续航,不过最近这种风头有了好转。厂商们不再一味追求极致的薄,反而用稍厚一点来放进更大的电池,换取更长的续航时间,比如刚发布的4100毫安时的魅蓝note 3、3000毫安时的华为P9,对厚度与续航的拿捏就很平衡。
而随着电池容量增大又带来了充电速度变久的问题,所以消费者还得关注手机是否用了快充技术,比如高电压方向的高通QC3.0、联发科Pump Express,高电流方向的OPPO VOOC,后一种方法可让手机在充电时保持较低温度。配备了快充技术的手机在零碎时间可以补充一段客观的续航,优势非常明显,所以这也是不同于评判电脑的标准之一。
颜值就是生产力
除了软件体验和续航外,手机的外观设计也是用户选购的决定性因素,因为这种随身携带的物品与手表、珠宝这类东西一样,都具备很强的装饰感和社交属性。比如现在人们之所以喜欢选购曲面屏幕的手机,并不是因为它有多么实用,而是因为看起来很酷、很有格调,拿出来就和普通手机不一样,满足着人深层次的虚荣心。
同样的,手机材质也是如此,就现在流行的金属、玻璃、塑料三种材质而言,前两种尤其是第一种无疑让手机显得更有质感,在大屏幕占据机身主要面积的时候,只有材质的新颖才能突出手机的与众不同。
当然,材质并不是手机外观美丑的决定性因素,核心一点还是看厂商对材质运用的功力深浅,根底薄的厂商即便做出金属手机看着也非常廉价,而像诺基亚这种经验丰富的厂商,即便是常见的塑料也能玩出不一样的花活。国产厂商在这面就有所欠缺,怎样形成自己独特且精致的设计语言还需要手机迭代去探索,毕竟某种意义上,颜值就是生产力。
而我们在购买电脑时对外观的要求就少一些,最多是在买笔记本时多对比一下,主要原因是电脑不是随身携带的必需品,缺乏社交属性,加上同质化比手机更严重,实在没什么出挑的可选。
手机也是照相机
说到摄像头,估计是笔记本上最被人忽略的参数之一了,究其原因无非就是使用场景有限,仅是视频聊天时使用,利用率极低,这也导致了笔记本上的摄像头常年没有什么进步。但同样情况放在手机上就是另一回事了,不但关注度高,而且是厂商们重点突破、创新斐然的领域,甚至成为了差异化的核心项目。
但是,很多消费者在挑选好的拍照手机时走错了路,单纯的把像素和画质等同起来,然而像素只决定了画面的大小和精细度,对画质并没有直接性作用,真正关键的是影响感光能力的传感器尺寸大小。我们知道,同等大小的传感器上如果集成了越多的像素,那单个像素的感光面积势必降低,进光量减少,夜拍效果大打折扣,而且画面还会产生很多噪点,这样细节再好也没法看了。所以真正好的传感器是像素与面积之间博弈取舍的结果,而现在堆栈式、ISOCELL等CMOS传感器新技术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像素带来的进光量下降的问题。
另外,手机镜头采用大光圈也可以弥补进光量不足的问题,顺带还能带来更好的背景虚化效果,所以现在手机普遍配备了F2.0以上的大光圈,新出的三星S7系列甚至已经给出了F1.7的夸张配置。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过大的光圈会导致图片边缘解析力的下降,而提升镜头镜片的数量或者更换玻璃镜片会一定程度上有所补足。
当然最好的解决方案还是双摄像头的设计。这种方案主要分为两种,主摄像头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一种是额外添加一枚用于辅助的景深摄像头,来记录画面的景深信息;另一种是采用大小、像素相同的副摄像头,效果和前者都类似,最近还有把它换纯黑白传感器的趋势,以提升细节表现和进光量。双摄像头设计的好处主要是可以先拍照后对焦、提升感光能力、强化背景虚化三点,在单个传感器尺寸受限手机机身而难以加大的情况下,这种设计越来越受到厂商们青睐,极有可能发展成未来手机的标配。
除了以上说到的地方,影像处理器ISP、软件优化调试、双色温闪光灯、光学防抖、相位对焦等技术也是大家在购买手机尤其是高端手机要关注的地方。
总结
出于兼容性和精密度的原因,注定了手机无法像电脑那样随意的DIY,即便只是现在软件上玩点新花样也限制诸多,搞不好还会弄巧成拙。所以,一款优异的操作系统就是人们在买手机时首要关注的点。
除此之外,续航、外观、拍照三大方面也是手机这种设备核心的功能点,它们综合起来注定了与电脑不同的评判标准,而且考虑到手机行业仍在不断进步,目前判断的标准将来也会发生新的变化,所以我们消费者应多关注手机增值特色的地方,而不是用评判电脑硬件性能这种一成不变的观点来作为选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