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信用卡告别校园七年之后,以“校园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重新进入大学校园。在经历一轮发展后行业鱼龙混杂,尤其是一些中小型民间借贷公司在校园提供的“现金借贷”因其利率不透明、风控不严,导致裸条、高利贷、暴力催收等负面频发,成为监管层打击的对象。
□背景
各地加强校园贷监管
近日,银监会以及各地金融办加紧了对校园贷的监管,广州、重庆等地相继出台了校园贷的整改措施,凸显监管整治的决心。
8月中旬,重庆市金融办、市教委、重庆银监局联合发文,为金融机构、高校列出8项负面清单,规范校园网贷行为。其中明确规定,不得仅凭学生身份证、学生证等低门槛方式发放贷款,不得以手续费、滞纳金等各种名义变相发放高利贷,未经家长书面同意贷款平台不得放款。
9月7日,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向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下发了《关于规范校园网络借贷业务的通知》,提出“不得放松对借款学生的资格条件、信息的真实性、借款用途、还款能力等方面的审核;不得以任何形式隐瞒手续费、服务费、利息、逾期罚息等所有费用情况”等关于校园贷业务的“八项不得”。
在此前举行的网贷监管细则发布会上,银监会发言人表示,明确对校园贷提出“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对行业进行规范和引导,对不同类型的公司采取分类处置的思路,肯定了合规经营公司的合法性,并没有一刀切地禁止校园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京东校园白条、蚂蚁花呗等有消费场景业务的公司,都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正常开展业务。
□聚焦
校园贷不等于高利贷
据了解,早在2009年之前,商业银行信用卡就率先进入了校园市场,但是这部分业务坏账率较高,且对商业银行来说教育成本大于盈利,因此不少银行的发卡热情逐步降低。
一位从事消费金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校园贷基本上是信用卡的延伸,由于学生贷款数额比较低,基本都是小额的,行业门槛较低,外加上营销成本低,因此吸引了很多的公司从事这部分业务,但是行业一直没有明确的规范,不少从事校园贷的公司龙蛇混杂,‘裸条’、‘暴力催收’等恶性事件不断涌现。”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京华时报记者,由于一些小的平台缺乏对学生基本信息的调查,在个人征信数据不完善的背景下无法实现数据互通,一些个别借款人拆东墙补西墙,借款额度超过几十万,加上逾期利息,还款很困难。到了催收环节,这些平台并没有专业的催收公司,而是把业务进行外包,这也导致了“暴力催收”的蔓延。相比之下一些大的平台自身数据模型比较完善,风控把关较严格。
有从事校园分期业务的相关人士表示,事实上,直接现金借贷与有消费场景的消费金融是两个概念,目前负面频出同时监管严打的是中小民间借贷公司在校园提供的大额现金借贷,因为准入门槛低,大额,资金用途不可控导致风控不好做,但是电商+金融的平台本身消费者是在电商消费,资金流向可控,小额分散,同时具备金融背景运营相关的丰富专业经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蚂蚁花呗的使用群体中,校园人群是其中一部分,但是对于具体的校园人群占比,蚂蚁花呗目前并没有相关的数据。在蚂蚁花呗提供的一份报告中,有一份数据体现了年轻人使用花呗的热情:超40%的数码3C用品购买者是90后。京东金融虽然推出校园白条有一段时间了,不过京东金融内部校园白条占比非常非常小,有京东金融人士告诉记者,白条的重点并非校园,而且这块业务与校园贷有着本质区别。
□建议
大学生需增加信用意识
道口贷CEO罗川认为,从学生时代学习利用金融工具,树立信用意识,培养契约精神,本是件好事,但无良企业利用金融弱势设置陷阱,就得非常警惕了。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大学生群体需要增加信用意识,通过分期购物的方式不仅可以让他们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来提升自己,还可以通过规划财务来提升财商,同时更加珍惜自己的信用。
挖财理财分析师认为,校园贷乱象与学生自身消费观不成熟、财商教育缺失有关。大学生群体本身消费娱乐需求旺盛、信用消费理念强烈,他们对信用消费的接受度很高,也容易冲动消费。另一方面,虽然多数大学生现在已经年满18岁,生理上已经成熟,但仍然很难做到经济独立。在种种诱惑之下,校园贷就成了满足这些诱惑最直接的方式。此外,便是大学生对财商教育的缺失、没有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导致。
马上消费金融的相关负责人说,大学生还款能力有限,学生不会做太理性的判断,更容易受非实际需求的蛊惑,需要不断增加信用意识,针对本身教育、旅游等实际需求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非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