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1:50:35
科学界和主流媒体评述2016年诺贝尔医学奖及成就
发布日期:2016-10-04 09:58:26  稿源:全球医生组织北京代表处

日本生物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因发现和研究细胞自噬现象及应用,荣获了2016年诺贝尔医学奖。今天,全球各大媒体和科学界也纷纷发文评述该项科学成就及其深远意义。在汇总各界对诺奖成就的赞叹之余,我们也静观获奖者的感受,他对获诺奖是如此淡然,而对科学探索又是如此执著。

美国华盛顿邮报

大隅良典教授发现生物细胞自噬现象并揭示了其机理。该项成就对寻求治疗巴金森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与此同时,指导糖尿病和肿瘤的治疗机理方面,也从该项成果中获得了启示,例如,肿瘤细胞凋亡后如何被“清理”和自噬的等等。

瑞典

诺奖评选委员会秘书长Thomas Perlmann 教授描述他打电话告知大隅良典教授获得诺贝尔奖时的情景,说到“他似乎很惊讶,只说了‘ahhh’。” 实际上,也可能没完全听明白说什么。但很高兴此时此刻能接到从斯德哥尔摩打来的电话(这是不言而喻的)。

Perlmann 教授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通常只会筛选那些经历了数十年的科学发现和成果。因为他们希望一切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经得起时间考验和验证。并且真正对人类有所贡献和科学价值。

当然,诺奖评选委员会也抱憾五次曾经颁发的诺奖项目和获奖者。

事实上,早在50年前,细胞自噬现象就已经被科学家们观察到了。直到1990年

大隅良典教授的研究发现才真正把细胞自噬机理的神秘面纱揭开。他的研究成果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预示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早在1963年,比利时科学家Christian de Duve最先描述和定义了细胞自噬现象。他也因发现细胞结构和细胞器而荣获得了1974年诺贝尔医学奖。

英国

剑桥大学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David Rubinsztein评价大隅良典教授的研究成就时,说到“在大隅良典教授揭示细胞自噬现象机理之前,我们也观察到如此现象,但没有人能解释为什么?是什么机理在调控和逆转自噬现象?他的发现和研究给了我们许多启发和方向。

德国

柏林莱布尼茨分子药学研究院,生物化学家Volker Haucke评价今年的诺贝尔奖项是“最佳的选择”。德国当地时间正好和斯德哥尔摩时间差不多,因此,他们实况观看了诺奖公布现场,非常激动人心!

最初,科学界认为酵母菌自噬现象只是一种特殊的不良反应过程。而后来的发现(大隅良典教授的研究结果)却揭示了整个生物界一个最基本的分子医学领域核心机理。这是基础研究揭示重大发现的经典案例。

科学界历来忽视基础研究,而偏重应用性开发投入,但有些生命的基本现象或机理,我们至今仍未搞明白。例如肿瘤细胞的生物特性?对肿瘤细胞本身的认知还一知半解,妄谈精准治疗肿瘤,甚至在5-10年内治愈肿瘤,似乎不太明智。

瑞典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瑞典科学家Chister Hoog告诉路透社记者说:此项诺奖成果不仅对于诠释最初生命发生过程,而且在后来成长过程、直到老年或患病的全过程都有实质性的意义。

在一个生物体幼龄时,总是在不断地产生新陈代谢过程。这就是细胞自我清理和不断增长过程。到了老年,生物体开始退化,也出现了自噬过程减缓,甚至停滞下了。这就有可能诱发许多疾病和恶化。

日本东京

诺奖新闻发布会,大隅良典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从来没想过获如此殊荣。我只对酵母菌和显微镜感兴趣。我可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小时候,也像其他男孩儿一样梦想着诺贝尔奖,但当我从事自己的研究工作后,获诺奖等所有想法,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我的脑海里了。我喜欢做别人不做的事情(研究课题),而自己感兴趣,这就是科学探索的真谛。科学探索从来没有终点线,总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我想一直把酵母菌的问题都问完!

美国密西根大学

科学家在研究科学问题的同时,也应当思考如何把高深莫测或枯燥无味的基础研究问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给社会和民众,特别是青年和儿童的早期教育。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像诺贝奖项的褒奖科学研究就是如此影响着青年人和儿童。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1:50:35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