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纸张,报社拿什么印刷报纸、出版报纸?”
这个问题在10年前绝对是个伪命题,那时候一份24版的报纸,成本大约是5毛钱.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新闻纸迅速涨价,现在的成本大约是1.5元,我所在的报社因此把零售价提到1元钱,但许多读者因为提价,不愿买报纸了.发行赔钱,广告赢利,这种风光了十几年的报业经营模式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似乎不灵了,报业的经营困局迅速传递给每一个从业者.我所在的报纸从上周开始把广告较少的版面砍掉,广告效果较差的地区减少发行量.这出现了另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有的读者气愤地说:“我想订报纸,为什么不给订?”
减版以及减少无效发行对报业从业者的影响是收入开始降低.我的报社还好,工资及福利暂时没有太大影响,但同行们传说,某些报社开始隔月发工资了.
其实,报业的经营困局还不止于“新闻纸涨价”,媒体“新秀”的出色表现也在威胁传统报纸一统天下的局面.就拿前不久的“汶川地震”来说,尽管我是一个报人,我了解地震信息的途径主要是从网络等“新媒体”.
5月12日地震发生1小时后,我的手机收到了移动公司发来的短信,告知震级、震源、震中离我们的距离等关键信息.心中略略安定一些.
地震发生3小时后,大街上的人已经口耳相传着一些不知来源的信息,其中包括:“温家宝总理已经飞赴四川”,尽管还没有更详细的消息,但这个消息让人们朦胧地感觉到“灾难不小”!后来确认,信息来源于网站上的新华社电讯.
地震当晚,我们报社的编辑们正在组版房里苦熬,如果从报纸获取地震信息,要等到第二天8点,而在那一天报纸出版前,电话、短信、广播、网络等传媒已经占尽先机.次日,我们的报纸也并无出色表现,它编发的信息与网络新闻并无太大差异.
可以在网上看到,为什么还要花钱去买报纸?
在迅速、快捷这方面,报纸已经无优势可言,这是不言而喻的.关键是,报纸在这个传媒舞台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也就是说,有了对手并不可怕,在传媒市场跑马圈地的新格局中,报纸能不能重新找到自己的“个性”,这可能是决定报纸生死存亡的问题.
几天后,我买了一份国内著名的周报,看到了前方记者发回的新闻通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稿件里描绘了大灾难来临时形形色色的人性流露,那种对人性的观察与刻划是漓淋尽致的.这是我从网络里没有得到的“灾难体验”.此后的几周,这张报纸继续对灾难原因、援助重建等问题做大量解释性报道,引导人们更深地理解这场灾难.该报是我见到的地震报道中,表现最出色的一张报纸,她很聪明地找到了自己的“个性”,十分精准地摸住了读者的“脉”.
“报业经营的危机感”此类言论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只是这半年多来的“新闻纸涨价”让这种危机感以更直接的方式摆在每一个人面前,它把这种危机感不由分说地传递给每一个人,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
因此,每一个报人很有必要暂停手中的笔和跳动在键盘上的手指,停下来静静想一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主要是网络)比优势在哪里,或是传统纸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再说通俗点究竟百姓需要纸媒体做些什么?
真的希望,我们这一代报人,不要成为传统报纸的殉葬者.(新民网 特约撰稿人 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