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警方公布看守所内有在押人员因为“躲猫猫”一类的捉迷藏游戏而死后,“躲猫猫”便开始风行网络,热度难减。2月19日,事件发生转变——网民调查团 成为超越案件本身的热点。然而在经历尴尬的调查后,网民铩羽而归,真相并未大白。这些质疑案件的网民代表,反成遭质疑的对象。(2月22日《京华时报》) 其实,网民调查团诞生伊始,就注定了其先天缺陷——一群仅仅拥有热情与勇气,却缺乏专业调查知识与技术的网民,面对谜团重重的真相隐秘、可能会遭遇的信息 封锁,他们依靠什么来予以消解?可以说,他们陷入了所有信息供给依赖于当地有关职能部门提供的尴尬中,他们拥有的一丁点知情权无法抗衡对方“拒绝提供监控 录像”之类的阻挡,失败也就成为网民调查团的终极宿命。现代社会,政务公开和民众知情权的实现,是政治文明和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也是将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由理念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的手段和桥梁。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没有提供对“信息不公开”的强制性执行路径,比如对相关责任人的严厉问责,信息公开的及时、完整与社会各界获取的便捷,民众参与导入公共议程的基础设定等;而在当下许多突发事件中,媒体虽然相比以往能相对更顺畅地公开报道披露,但往往进入后续的深入调查却黯然卡壳或受到一定压力与干涉,或者在采访过程中无法获得足够的权利保障。
现代社会政府完整的突发应急体系,不仅包含民间调查团的设立,以缓解以往政府“一语独大”引发的公信力质疑,它还对包括彻底的信息公开、媒体舆论监督跟进、NGO(非政府组织)的资源激活、公众行动的广泛参与等等事务都有着系统性的要求。
“躲猫猫”网民调查团遭质疑,是政府信息公开背后的权力博弈失衡所必然,现代社会中所有突发事件及重大危机,从来就不是某个孤立的群体所能够单独解决的,必须依赖全社会更多不同力量、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只有在政府信息公开的法治建设中,建立起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公民权利和行动框架,才能确保公共治理得到持续而有效的改善,确保政府信息公开不再“躲猫猫”。
文/《燕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