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的资料,受网络俚语影响,俄中小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越来越多,使用各种缩写和其他符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网络俚语也渗入企业公文, 让老板看员工提供的书面材料时大费周章.“ 虚拟语言垃圾”的危害引起文化界和政治家的担忧,并希望通过立法手段保护俄语的“纯洁性”.此举却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议,很多专家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俄 《快报》、《新消息报》、“俄罗斯新闻”网、“俄罗斯之声”电台等媒体5月4日对此做了报道.俄罗斯文化界人士曾多次呼吁扫除俄语中“虚拟语言垃圾”,现在这一问题终于被列入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俄联邦社会院文化与精神遗产保护委员会副主席叶莲娜-泽林斯卡娅日前表示,国家杜马正在起草一系列法案,旨在加强对互联网各个领域的管理,其中包括对网络交流语言进行规范.
泽林斯卡娅女士接受《新消息报》采访时说:“我们将尽力帮助议员们,以使相关法律能够改善目前的状况.”她表示,网络中有很多好东西,也有很多可能毒害青少年的坏东西,正处于学习阶段的他们更容易被带上弯路,因此必须通过“教育”手段来解决问题.
她说:“我们提供了一整套方案,旨在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知识.首先,应该禁止网络中广泛存在的匿名现象,减少网民使用假名就可以登陆的网站数量.当所有使用者都以真实面目出现时,大家对文字的态度就会认真起来,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写错别字不是什么体面事.”
曾担任过文化部长的著名演员尼古拉-古边科早在两年前就提出打击网络俚语泛滥的更激进办法,他曾向莫斯科市杜马提议,希望把那些不正确使用俚语的网民同在大街上讲粗话的人一样定罪为“耍流氓”.按照他的设想,违反上述规定者应该被处以500-1000卢布的罚款,或者在监狱中关15天.
语文老师安娜-茹拉夫列娃说:“近十年来我已不只一次听说,要追究网络俚语使用者的责任,教育部专家、莫斯科市议员和著名语言学家都赞同这样的建议,但是接下来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我个人认为,那些受网络影响进入学生作文的俚语应该被禁止,但很显然的是,我国从未出台相应的处罚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拉脱维亚不久前出台了旨在保护本国语言的法律,规定网民必须规范使用文字,否则将受到法律惩罚.第一个违法的是某家旅游公司的经理,他因发布的网络声明中有错别字而被罚款;此后,又有一些违法网民被处25到100拉兹(拉脱维亚货币)不等的罚款.专家指出,拉脱维亚正式网站上现在使用俚语的现象已经明显减少.
《新消息报》指出,互联网使用者几乎无可避免地会遭遇网络俚语,那些建立个人主页或者开博客的人,也很少有不使用网络俚语的.但是部分专家认为,这没有什么可怕的;与此同时,专家们也认为,即使采取了强制措施,也未必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让我们说俄语》一书的作者、“莫斯科回声 ”广播电台“让我们说俄语”栏目主持人玛琳娜-科罗廖娃说:“如果只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网络用语,那就没有什么危害.首先它们的使用范围很窄,其次参与这种文字游戏的多是成人而非青少年.如果某个孩子偶然看到一两个网络俚语,那只对他的语文知识有危险,而不涉及全体民众.”
在科罗廖娃看来,最可怕的是“全面文盲”效应,而现在没有任何手段可以解决问题.她说:“这非常可怕,因为这种'没文化'效应是潜意识的,即使是我也经常出现因浏览网络时间过多而怀疑自己书写不正确的情况,为此不得不查字典核对.对于那些没有牢固语文知识的人,网络俚语的影响有多大可想而知.”
不过在西方国家,似乎并没有网络语言可能导致“全面文盲”的担忧.恰恰相反,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替网络语言辩护.英国语音学教授、正字法协会主席约翰-威尔斯就在协会成立百年的纪念餐会上明确表示,网络上使用的缩略语将被更广泛应用,e-mail、sms这样的表达法为英语指明了前进道路,强调“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摆脱正字法崇拜的时候已经到来.”
俄罗斯语言学家大多对此持谨慎态度,他们中很多人仍认为语言的发展应该像以前一样从经典文献中汲取养分,而不用网络新词做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