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利实验室开发的新型微型电容器显示出创纪录的能量和功率密度
芯片上的储能装置必须能够在紧凑的空间内存储大量能量并快速输出,这样才能发挥有效作用。然而,现有技术无法满足这些要求。研究人员正努力通过将能量储存直接集成到微芯片上,使电子设备更小、更节能。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不同设备组件之间传输电能时产生的能量损失。
微型电容器技术的突破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伯克利实验室)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们在克服这些挑战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最近在微型电容器中实现了创纪录的高能量和高功率密度。这些电容器由氧化铪和氧化锆的工程薄膜制成,采用了芯片制造中常见的材料和制造技术。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可彻底改变下一代电子产品的片上能量存储和电力传输。
伯克利实验室资深科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兼项目负责人赛义夫-萨拉赫丁(Sayeef Salahuddin)表示:"我们已经证明,在由工程薄膜制成的微型电容器中存储大量能量是可能的,比普通电介质存储的能量要多得多。更重要的是,我们使用的材料可以直接在微处理器上进行加工。"
这项研究是伯克利实验室为开发更高效的微电子学新材料和新技术所做的更广泛努力的一部分。
在三维沟槽电容器结构中使用工程氧化铪/氧化锆薄膜制成的微型电容器--与现代微电子中使用的结构相同--实现了创纪录的高能量存储和功率密度,为片上能量存储铺平了道路。图片来源:Nirmaan Shanker/Suraj Cheema
电容器基础知识与挑战
电容器是电路的基本元件之一,但也可用于储存能量。与通过电化学反应储存能量的电池不同,电容器通过在两块被绝缘材料隔开的金属板之间建立的电场储存能量。在需要时,电容器可以快速放电,从而可以快速供电。此外,电容器不会因反复充放电循环而老化,因此寿命比电池长很多。不过,电容器的能量密度通常比电池低得多,这意味着它们在单位体积或重量上可存储的能量更少,而当试图将它们缩小到微型电容器大小用于片上能量存储时,这个问题只会变得更糟。
Sayeef Salahuddin(左)和 Nirmaan Shanker 在实验室。图片来源:Marilyn Sargent/伯克利实验室
研究方法和结果
研究人员通过精心设计HfO2-ZrO2薄膜来实现负电容效应,从而制造出革命性的微型电容器。通常情况下,将一种介电材料层叠在另一种介电材料之上会导致整体电容降低。但是,如果其中一层是负电容材料,那么整体电容实际上会增加。在早先的研究中,萨拉赫丁及其同事展示了利用负电容材料生产晶体管的方法,这种晶体管的工作电压大大低于传统的 MOSFET 晶体管。在这里,他们利用负电容生产出了能够存储更多电荷的电容器,因此也存储了更多能量。
这些薄膜由HfO2和ZrO2混合制成,采用工业芯片制造的标准材料和技术进行原子层沉积。根据这两种成分的比例,薄膜可以是铁电性的,即晶体结构具有内置的电极化;也可以是反铁电性的,即通过施加电场可以使晶体结构进入极化状态。当成分调整得恰到好处时,给电容器充电产生的电场会使薄膜在铁电和反铁电秩序之间的临界点达到平衡,这种不稳定性会产生负电容效应,即使很小的电场也能轻易地使材料极化。
萨拉赫丁课题组的博士后、论文的主要作者之一苏拉杰-切马(Suraj Cheema)说:"在相变过程中,单元格确实希望被极化,这有助于在电场作用下产生额外的电荷。这种现象是负电容效应的一个例子,但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捕获比正常情况下更多电荷的方法。"
为了提高薄膜的储能能力,研究小组需要增加薄膜厚度,同时又不使其松弛出受挫反铁电-铁电状态。他们发现,通过在每隔几层HfO2-ZrO2 后穿插原子级氧化铝薄层,可以将薄膜厚度增加到 100 纳米,同时保持所需的特性。
最后,研究人员与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合作者合作,将薄膜集成到三维微型电容器结构中,在硅片上切割的深沟中生长精确分层的薄膜,长宽比高达 100:1。这些三维沟槽电容器结构可用于当今的 DRAM 电容器,与平面电容器相比,其单位面积电容要高得多,从而实现了更大的微型化和设计灵活性。由此产生的器件具有破纪录的特性:与当今最好的静电电容器相比,这些微型电容器的能量密度高出 9 倍,功率密度高出 170 倍(分别为 80 mJ-cm-2 和 300 kW-cm-2)。
萨拉赫丁说:"我们获得的能量和功率密度远远高于我们的预期。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开发负电容材料,但这些结果令人十分惊讶。"
未来发展方向
这些高性能微电容器有助于满足物联网传感器、边缘计算系统和人工智能处理器等微型设备对高效、微型化能源存储日益增长的需求。研究人员目前正在努力扩大技术规模,将其集成到全尺寸微芯片中,并推动基础材料科学的发展,以进一步提高这些薄膜的负电容。
"有了这项技术,我们终于可以开始实现在芯片上无缝集成极小尺寸的能量存储和电力传输,"Cheema 说。"它可以开辟微电子能源技术的新领域。"
编译来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