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在量子技术领域 中国似乎正在逐渐“缩小差距”
1月2日,美国限制其个人和公司投资中国量子计算等先进技术领域的新规正式生效。在量子技术这个不少西方媒体眼中的“中美博弈新领域”,两国各自进展如何?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日前撰文称,中美在量子产业中各有其优势领域,不过在美国的优势领域——量子计算上,中国似乎正在“缩小差距”。
《经济学人》指出,量子产业是少有的、敏感程度堪比武器制造的领域。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传感是量子技术的三大核心技术发展方向。其中,量子计算机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世界上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需要数十亿年、甚至更久才能完成的计算,量子通信具有超高安全性,量子传感则能实现对磁场、引力等物理量的更精确测量,应用场景包括遥感探测、生物医学、军事侦察等。
《经济学人》称,这也是中美都严密保护其量子产业机密的原因。去年5月,美国将22家中国量子技术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实体名单,并于10月发布“最终规则”,限制美国公司及个人投资中国半导体、量子技术和人工智能(AI)三大关键领域。对此,中方已表示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并向美方提出交涉。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定维护中企和自身合法权益。
按照《经济学人》的说法,中美都在量子产业中各自发展了其优势领域:在量子通信方面,中国是“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在量子传感领域,中国与美国“并驾齐驱”;在量子计算上,美国则“遥遥领先”。文章称,美国公司制造的量子计算机的量子比特数远高于中国的量子计算机,而量子比特数是衡量量子计算机能力的重要指标。
不过,《经济学人》观察到,中国似乎正在逐渐“缩小差距”。文章说,虽然中国仍然依赖西方供应商提供量子计算机所需的许多组件,如专用激光器等,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合伙人兼深科技团队负责人让-弗朗索瓦·博比耶(Jean-Francois Bobier)说,随着中国企业制造技术的提升,相关西方供应商预计未来的对华销售量会减少。
量子计算机运行所需的稀释制冷机就是例证之一。极低温是量子计算机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稀释制冷机相当于给量子计算机用的“冰箱”,为其提供接近绝对零度的运行环境。过去一段时间来,这一核心设备的市场一直被芬兰、英国、美国等国际厂商牢牢占据,并对中国限制出口。但在2024年,多家中国公司和实验室都宣布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文章举例说,2024年9月,合肥知冷低温科技宣布,已经制造出一种稀释制冷机,能够达到创纪录的低温,满足量子计算的所有要求。此外,本源量子2024年6月在合肥下线了国产稀释制冷机SL1000,制冷功率可以达到1000uW@100mK,已经十分接近国际上的先进水平。2023年下半年,国盾量子也向多家科研单位交付了国内首款可商用、可量产的超导量子计算机用稀释制冷机,制冷功率达到450uW@100mK。
“如果这些说法属实,它们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经济学人》写道,“在量子技术领域,中国正赶上美国。”
合肥知冷低温科技研发的稀释制冷机外形 知冷低温科技网站
除了优势领域的不同,中美两国在量子领域的创新模式也不同。在《经济学人》看来,在美国,Google、英特尔、IBM、微软等大型科技公司与拿到风投的初创企业,是量子计算创新的驱动力,而政府参与有限。相较之下,在中国,私营部门的投资不多,大部分研究都在政府支持的科研院校进行,一半的量子相关出版物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最著名的量子初创公司由国家控制或支持。
文章提到,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既是包括本源量子在内的许多量子初创企业的投资者,也是实验室、公司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连接器。
尽管《经济学人》认为中国的这种模式,可能削弱企业间竞争的动力,但面对美国自己的调查结果也不情愿地承认,中国的做法“也许”有其优势。文章说,美国科技智库“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最近对专家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发展量子计算方面,可靠的国家投资可能比私营部门的资助更为重要。受访专家反映,美国资金来源的分散导致缺乏协调,并减缓了创新速度。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研究量子技术和网络安全的物理学家爱德华·帕克(Edward Parker)指出,由于需求有限和行业前景不明朗,西方元件制造商不愿扩大生产规模。帕克说,目前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关键设备仍由西方制造,但他也认为,中国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的模式在构建这种时间周期长、回报不确定的技术供应链时,可能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