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上过度投入的确有可能
英特尔于2021年聘请帕特·基尔辛格担任首席执行官,旨在扭转公司颓势。科技界已形成一种共识:在芯片和其他AI基础设施上投入过少的风险要高于投入过多。正如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最近所言,人们要么因过度投资而赔钱,要么因投资不足而错失收入。

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在上月发布财报后的分析师电话会议上也表示,鉴于AI作为收入驱动力的前景,“我们要确保不会投资不足”。
但投资者已开始质疑这一逻辑,担心这种支出狂潮可能正在吹大一个终将破裂的泡沫。事实上,过度投入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问问英特尔就知道了。
英特尔的前车之鉴
这家传奇的美国芯片制造商不久前也面临着类似的支出抉择,尽管与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
因在尖端半导体制造竞赛中落后于亚洲竞争对手,英特尔于2021年请回帕特·基尔辛格担任首席执行官以谋求转型。基尔辛格制定了一项战略,旨在超越对手并同时成为领先的芯片代工商。要取得成功,该计划需要英特尔大幅扩大芯片产能。
但芯片工厂造价高达数百亿美元且建设周期长达数年,英特尔必须在投资回报显现前就掷下重金。
如果英特尔等到对其尖端芯片的需求成真才开始建设,就无法利用成功的机会。今天的AI玩家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他们认为不能等到AI的商业潜力被证实时才开始投资。因此英特尔义无反顾地推进了计划。凭借上一年度超过210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和相当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它也确实有财力这样做。资本支出从2020年的约140亿美元激增至2022年的250亿美元。
“我们在过度投资,”基尔辛格在2021年底的一次瑞信会议上说,称这是“为了重回前列而做出的非常自觉的决定”。
这在当时的情况下对英特尔来说也许是正确的一步。但技术失误和芯片市场环境的变化在短短几年内破坏了这一努力。
灾难性的后果
结果堪称灾难。制造项目被搁置或取消。在过去的14个季度中,除3个季度外,公司的自由现金流均为负值,一直在失血。
英特尔通过出售资产筹资,抛售了自动驾驶技术公司Mobileye的部分股份,并将大部分可编程芯片业务剥离给私募股权公司银湖。公司裁员数千人以节省资金,暂停了派息,基尔辛格也被罢免。英特尔似乎越来越需要被拆分才能重回正轨。
随着股价暴跌,美国政府在8月收购了英特尔10%的股份。这才提振了股价,但该公司目前的估值约为1710亿美元——仅为AI芯片巨头英伟达的1/26。而在五年前,英特尔的市值还高于英伟达。
AI领域的潜在清算
如果需求未能如预期般出现,那些在AI上挥金如土的公司很容易面临类似,甚至更糟的清算。
对AI数据中心项目的大额财务承诺可能不再合理,从而成为科技公司未来的负担。如果关于AI相关资产和合同价值的假设发生变化,资产减记也不可避免。许多初创公司可能会倒闭。
投资者近期已对巨额AI投资的回报表示担忧,导致AI相关股票在过去几周经历了剧烈波动。如果科技界对过度支出的偏好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计算,市场无疑会变得更加黯淡。但英特尔的经历也表明,公司可以熬过过度支出的时期。尽管英特尔元气大伤,但远未破产。而且微软、谷和亚马逊这些最大的科技巨头财务状况良好。
谷歌表现得尤为精明。它利用搜索引擎的主导地位在AI领域领先竞争对手,同时没有因资本支出而耗尽资金。其今年的计划资本支出仅占预计收入的23%,远低于同行。
其他利用杠杆投资AI或业务单一的公司则更加脆弱。如果AI的回报最终无法证明投资的合理性,像甲骨文、CoreWeave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的Meta等公司,可能不得不采取像英特尔那样的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