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0:13:35
科学家:只有1/3时间做科研
发布日期:2010-08-02 19:47:17  稿源:
1/3的时间用来申请项目,1/3的时间处理各种杂事,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有1/3就不错了。这是一位科学家一年的时间分配。今天,《人民日报》刊发与某国立研究所课题组组长的对话——《我只有三分之一时间做科研》,讨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问题。法晚记者今天上午连线到中科院副秘书长兼科技政策局局长曹效业,他表示,科学家忙于项目申请却很少时间做科研的现象确实存在,希望有关部门能借鉴国外好的经验,把科研资源进行集中。
http://static.cnbetacdn.com/newsimg/100802/19471701287817739.jpg

  对话专家

  吴雨(化名),研究员,45岁,2005年回国,现任某国立研究所课题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该课题组目 前有数名正式人员(包括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和10多名硕博连读的研究生。

  时间分配

  一年下来 1/3搞科研1/3处理杂事

  记者:作为课题组的组长,您工作一定很忙?

  吴雨:真是很忙。我是2005年从美国回来的,感觉一天都没有停下来过。周末、节假日、休假,对我来说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不光我这个课题组组长 忙,组里的另外几位同事,也都和我差不多。

  记者:那您一定觉得非常充实?

  吴雨:事实并非如此。我目前的心态,更多的是紧张、苦恼和焦虑。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一个星期下来,难得有一整天能安静地坐下来,看文献,做实 验,写文章。

  我粗略算了一下,一年当中,大约1/3的时间用来申请项目,1/3的时间处理各种杂事;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有1/3就不错了。

  预算经费

  像专业会计那样精心算

  记者:申请项目需要那么多时间吗?

  吴雨: 今年我们组申请的项目比较多,共有6个。每年2月份我就得安排申请项目的事儿,和相关的人员联系,或是组成自己的团队,或是让我的组员加入别人的团队。

  按照规定,同一个经费来源每个人姓名在在研项目中出现一般不能超过三次,我就得和同事们商量,如何最大化地利用我们的有限名额:向哪个部门申请 哪些项目,哪个参加别人牵头的项目,哪个我们牵头并邀请其他组成员参加,然后分别准备申请材料。

  记者:申请项目时什么最麻烦?

  吴雨:最费精力的是经费预算。每一个项目的经费包括十来项: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 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等。

  申请项目

  一年花去四个月

  记者:您一个人忙得过来吗?

  吴雨:当然忙不过来,组里的业务骨干和研究生,都要帮着一起写。

  记者:从什么时候开始忙申请项目?

  吴雨:从准备申请项目到正式填表,再到答辩、中期评估、年终汇报,一年要花去四个月。2月份基本上都用在项目准备上了。3月份最忙,要完成正式 的项目申请书填写, 然后签字、盖章,递交给有关部门。

  4、5月份, 是各种项目函评的时间。6、7月份,一些重要的项目,要准备答辩。为能在专家评审时提高通过的几率,需要先在所里搞答辩演习:申请牵头人试讲,所里请几个 专家来听,听完了提意见;然后再修改、补充,必要时要安排第二次、第三次。

  探索原因

  项目经费少 “吃了上顿没下顿”

  记者:没想到要在项目上花费这么多时间。

  吴雨:更令人苦恼的,是这6个项目实际上是来自同一个研究课题,只是名目不同、来源不同罢了。申请这么多项目,搞这么多答辩、汇报,其实很大程 度上是重复劳动、浪费精力。

  记者: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少申请两个项目?

  吴雨:我们从事的是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全部来自纵向(指来自国家财政,横向是指来自企业或地方政府——编者注)的竞争性项目,需要年年申请,否 则就“吃了上顿没下顿”。

  而每个项目的经费都比较少,6个项目的总经费平摊到每年,一年课题组也就是120万元左右。而且,并不是每个申请项目都能获得批准,我们申请的 项目,能有一半成功已经很不错了。如果申请的项目少了,课题组就没法运转下去。

  学生报研究生 提前调查课题组经费

  记者:这话怎么讲?

  吴雨:我们课题组有20多号人,除了给研究生发劳务费,还要给正式人员发绩效工资,支付水电费,等等。所有这些费用,都要从项目经费中出。

  我国的项目经费,是典型的“重物轻人”:经费的90%左右,是用来购买仪器设备和支付材料费、会议费、出差费的;用在人身上的,只有劳务费和专 家咨询费。

  其中,专家咨询费是发给项目外人员的,劳务费只能发给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研究生和临时聘用人员。劳务费的比例很低,经费少的项目是15%,多的是 10%。如果按120万元算,大概有18万元的劳务费。

  我们组有16个研究生,平均下来每人每月不到1000元。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他们选导师之前都要做调查的,如果你这个课题组项目经费太少,他 们就不报你的,这样研究生就招不进来。

  费用分配

  绩效靠项目经费

  记者:除了研究生的劳务费,还有其他开销吗?

  吴雨:给正式人员发绩效工资,绩效工资中研究所只负责“保底”的部分,其余部分就要课题组自己想办法。而组里只有一个来源即项目经费。

  记者:你们的绩效工资每月有多少?

  吴雨:这个不一定,要看在研项目的多少。就拿我们组来说,前两年申请的项目比较多,所以今年我们课题组正式人员平均每人每月8000元左右。少 的年份每人每月只有二三千元。

  不管是8000元还是二三千元,都只能从项目经费中出。而按照规定,项目经费是不能用来支付正式人员工资的。但我们组又没有其他的经费来源,你 叫我这个组长怎么办?

  组长年入15万元

  记者:您的收入有多少?

  吴雨:我是研究员,又是组长,收入在组里算高的,每月基本工资和岗位工资加起来4000多元;加上绩效工资,平均每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

  记者:这些钱够用吗?

  吴雨:像我这个年龄段的,都是上有老、下有小,除了全家老小基本生活开支,还要还房贷、车贷,供小孩上奥数班、英语班等,花钱像流水一样。跟刚 回国那两年比,我现在的状况好多了,基本能做到收支平衡。说出来不怕你笑话:回国到现在五六年了,我和太太没买过一件新衣服。

  据《人民日报》今日报道

  本报追访

  中科院回应:

  这种现象确实存在

  针对“科学家称仅1/3时间做科研、每年申请项目需4个月”的说法,中科院副秘书长兼科技政策局局长曹效业,今天上午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说,科 学家申请科研项目需要较长时间的情况确实存在,而且这种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

  曹效业表示,申请花费很长时间的原因是因为,如果一个课题组只申请一个项目,得到的科研经费就很少,项目很难做下去,于是课题组牵头人就会细分 项目,使得1个项目分解成几个,然后再继续申请,“这就导致了程序的繁琐化。”

  曹效业表示:“我国的项目经费,不同于西方国家,我国目前是重项目,不重人才,经费大半部分被用来购买仪器设备和支付材料费、会议费、出差费; 用在人身上的,只有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

  曹效业建议,希望能借鉴国外好的经验,把科研资源集中到一两个部门,每个项目的经费多一些,在经费安排中多向科研人员倾斜一些。

  文/记者 李洪鹏

  申请项目、经费预算、发表论文,占去了科学家太多的时间

  漫画/宋嵩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0:13:35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