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消息,周四,OpenAI宣布其非营利母公司将继续保持对公司的监管权,并持有估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股权。这一重大决策为OpenAI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这种新架构下,微软和OpenAI非营利主体将分别获得价值约相当于OpenAI总值30%的初始股权,剩余部分则由员工和其他投资者持有。
OpenAI方面表示,这种安排将使其非营利组织成为“全球资源最丰富的慈善机构之一”,同时也能确保公司持续募集到发展所需的资本。
今年5月,在来自公民领袖和离职员工们的压力下,OpenAI曾宣布即使其转型为公益公司(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 PBC),其非营利主体仍将保留控制权。OpenAI于2015年以非营利研究实验室的形式成立,如今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商业实体之一。
OpenAI董事长布雷特·泰勒(Bret Taylor)在声明中强调:“OpenAI以非营利组织起步,如今依然如此,并将持续保持这一性质,即由非营利母体掌握引导公司未来的权力。这一架构重申了OpenAI的核心使命始终是确保通用人工智能(AGI)造福全人类,而公益公司的章程和治理体系也明确规定,安全决策必须始终以此使命为准则”。
目前,OpenAI正与加州和特拉华州的总检察长密切协作,以完善公司架构,并致力于通过学习与快速行动来确保其工具的安全性和普惠性,同时推动安全标准成为全行业的优先事项。
OpenAI与微软:合作关系新篇章
在公布这一重磅架构调整的同时,OpenAI也在其与主要合作伙伴微软的关系上取得了关乎其未来发展路径的进展。
同样在周四,OpenAI宣布已与微软签署了一份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合作谅解备忘录,为双方下一阶段的合作勾勒出了蓝图。此举被视为两家公司之间紧张关系的缓和,也为OpenAI转型为包含营利实体的架构扫清了道路。
微软自2019年起便开始支持OpenAI,总计投资已超过130亿美元,这项投资甚至比ChatGPT聊天机器人的问世早了整整三年。微软不仅将其技术深度集成至多项产品中,更通过其作为独家云服务供应商的地位及获取最新技术的权限,对这家初创企业形成了强力制约。
OpenAI与微软在联合声明中表示,双方正积极推动最终协议条款的敲定,并基于共同的安全承诺,将持续为全球用户提供最优质的人工智能工具。
有分析认为,此次签约标志着整个夏季艰难谈判的终结,期间双方矛盾一度激化,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甚至有传言称OpenAI曾考虑通过反垄断监管机构解除合约。
由于新协议的具体条款尚未公开,外界尚不清楚双方在几个核心争议点上的博弈结果。据此前报道,争议焦点主要包括:OpenAI方面希望获得微软的许可,从而能够通过其他云服务商销售其AI产品;而微软则力求维持其对OpenAI知识产权的独家访问权,即便后者的系统未来达到了“通用人工智能”(AGI)这一高级能力水平。
天价算力成本与财务压力
对于OpenAI自身而言,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便是惊人的算力成本,这直接影响着其运营模式与未来发展。
尽管OpenAI的ChatGPT业务在推出三年后已接近10亿用户,并有望在今年实现100亿美元的订阅收入,但投资者以5000亿美元的估值买入其股份时,正承担着与其算力成本同样前所未有的风险。
根据OpenAI的最新预测,即使到2030年实现2000亿美元的惊人收入,其研发成本仍将占总收入的45%(约900亿美元),远高于亚马逊、微软等科技巨头10%至20%的水平。这不仅反映了AI领域人才争夺的白热化,也凸显了其保持对谷歌、Meta等竞争对手领先地位的迫切需求。
更严峻的是,ChatGPT等应用的推理计算成本在2030年预计仍将消耗收入的25%(约500亿美元)。目前仅有Snap等极少数企业将如此高比例的收入用于云计算支出,据Snap首席执行官称,这也导致其毛利率“显著低于竞争对手”。
总体而言,OpenAI预计仅2030年一年,其一半的收入(1000亿美元)将用于租赁服务器来训练和运行其模型。而在2025年至2029年间,OpenAI还计划再投入2500亿美元租赁云服务器,这意味着六年总计高达3500亿美元的支出。
这对甲骨文(据称2027至2032年间仅从OpenAI就能获得3000亿美元收入)、微软、CoreWeave和谷歌云等云服务商而言无疑是巨大利好。没有任何其他主要企业像OpenAI这样,将四分之三的收入用于计算资源和技术人才支出。这还不包括OpenAI预计2026至2030年间因其将控制的数据中心服务器所产生的另外1000亿美元亏损。
OpenAI也意识到,若能高效管理足够数量的自有服务器,避免持续向云服务商支付高额费用,则有望逐步实现成本节约。虽然OpenAI选择这条路径合乎逻辑,但这注定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投资者保持耐心。
法律挑战与社会责任
除了财务上的巨大压力,OpenAI在商业和法律层面也面临着多重挑战,同时也未忘记其作为非营利组织背景的社会责任。
此次与微软的协议对OpenAI而言是一次阶段性胜利,因为它在向州监管机构正式提交方案前,需要先获得微软的批准。此外,OpenAI曾告知风投投资者,如果不能在年底前完成重组,其或将面临190亿美元融资落空的风险。
此外,这家初创公司正与联合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陷入激烈的法律纠纷,马斯克试图阻止OpenAI向营利性企业转型,同时通过自己创建的xAI公司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市场展开竞争。
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OpenAI也积极行动。其非营利母公司将启动一项5000万美元资助计划的首轮申请,该计划旨在支持其他非营利组织和社区机构在人工智能普及、经济机遇和社区创新领域的发展。
微软的AI战略:自研与合作并行
尽管与OpenAI的关系有所缓和,但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自身也在积极调整其人工智能战略,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格局和对未来自主权的考量。目前,微软主要依赖OpenAI的大语言模型驱动其产品,但随着双方相继推出竞争性产品并寻求新合作伙伴,两家公司之间的关系已显现出紧张迹象。
在此背景下,微软消费者AI业务负责人穆斯塔法·苏莱曼(Mustafa Suleyman)在周四举行的全员会议上宣布,微软计划扩展其物理基础设施,用于训练自有的人工智能模型,旨在与OpenAI、Anthropic等公司直接展开竞争。
苏莱曼强调,对于微软这种规模的企业而言,在必要时自主掌握人工智能能力至关重要。他指出,公司正在采取多轨并行策略:既深化与OpenAI的合作关系,也与其他模型开发商建立合作,同时大力发展自研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微软已在上个月发布了在苏莱曼领导下开发的首个大语言模型,该模型基于15,000颗英伟达H100芯片进行训练。苏莱曼特别指出,Meta、谷歌以及马斯克旗下xAI所采用的尖端模型训练集群,其规模比微软大6至10倍,这从侧面反映了微软模型在研发上的效率优势。
微软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也补充称,微软计划采用多模型策略来应对所有产品需求,允许客户选择偏好的AI模型,《The Information》近期甚至报道称,微软计划在某些产品中采用Anthropic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