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4:00:53
谁在偷走“鸡排哥”六块钱的快乐
发布日期:2025-10-07 11:46:46  稿源:唐辰同学

火了半个多月的“鸡排哥”,快“要窒息”了。当不少人还没意识到他是怎么火起来的时候,“鸡排哥”已经在热搜上轮播好几天,成为又一个被流量托举起来的普通人。


“鸡排哥”是网友取的,一起出圈的还有另外一个呼号,“景德镇鸡排主理人”。

这是短视频时代的“诨名”,就像《水浒传》里的宋江,人称“及时雨”一样,具有极强的个人标签属性和传播的穿透性,更符合快餐式热点消费的特性。

而他的本名——李俊永却少被网络提及,更多只是出现在官媒报道、官方活动的铭牌上。

这位48岁的精瘦男子,在景德镇生活42年。自1996年起,做过厨师的李俊永支起了小吃摊,做起了摊贩。最近5年,他一直推着三轮车,在景德镇一所中学门口摆摊卖鸡排。

这个国庆节,他和他的鸡排小摊被推到舆论的中心位置,任何细微的举动、表情都被聚光灯放大。比如,他的双臂被热油烫出的伤疤,被各种解读。

随着流量的涌入,其热度也从线上延伸到线下。

为了迎接蜂拥而至的游客,“鸡排哥”和家人裂变式出摊,连开出10余个摊位。光顾小摊的队伍长达百米,排到摊位前可能需要两三个小时。

有排队就有黄牛。“鸡排哥”代排队服务的价格在25元到50元一个小时,或者近百元一次。还有网友发布了200元代买开摊第一份鸡排及靠前号码的服务。

“鸡排哥”的周边也被明码标价。网上已经可以购买到“鸡排哥”形象的冰箱贴、钥匙扣、金句贴纸以及热点解读PPT等。更有甚者,“鸡排哥”现场炸鸡排的视频也被公开售卖。

其意外爆火后,景德镇也在背后推了一把,希望能给文旅产业带来一波流量。当地聘请“鸡排哥”为文旅推荐官,甚至还为他成立工作专班、保洁专班等维持现场秩序。

不少专家或者评论将“鸡排哥”的爆火,归因为两点:一是他独特且反套路的经营方式;二是金句不断给顾客带来的愉悦消费体验。

前者更具象的表达是“鸡排哥经营三原则”:卖给学生便宜1元;下午四点半后,要让学生先买;客人装鸡排的袋子要永远敞开。

后者则被简单的描述为“情绪价值”,认为“鸡排哥”6元的鸡排卖出60元的情绪价值,说话幽默又实在。例如,“你可以拒绝我,但是请你不要拒绝美味”。

需要肯定的是,“鸡排哥”多年诚信经营、不玩套路,坚持真材实料,不涨价,是嘈杂市场环境里的一股清流。对顾客来说,用心、有人情味的服务总能打动人心。

只是这样,还远远不够,像“鸡排哥”这样务实的普通老百姓还有很多。但如果将这个变量笼统的概括为“情绪价值”,也是无法解释他走红的核心逻辑。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其真诚、努力、踏实的一种不尊重。

“素人鸡排哥”的走红路径、流程,与之前大热的“炒面哥”、“理发师晓华”并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掺杂着理性的追捧和非理性的流量攫取。在这个过程中,“鸡排哥”也在经历追捧、质疑、造谣、仿冒等一系列素人走红的通用流程。

过去一段时间,“鸡排哥”自己直播、被直播、被合影以及被各种讨论包围。期间,有摊主冒充鸡排哥已去世的父亲,还有“冒牌鸡排哥”出摊被劝返,还有质疑其食材用料的合规性。

直白点说,凑到“鸡排哥”直播间或者摊位前的未必都是铁粉,他们的目的不只是单纯的想吃一块鸡排,更多的还是打个卡、蹭个流量:“我在现场”是比“我感受了”更有价值的社交货币,变现也是更加直接。

鸡排哥或只是这部分人的一种心理投射。就像扬子晚报评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要求是微小且合理的,却未曾意识到,无数个“微小要求”的累积,已构成了对他人边界的集体侵犯。

这也给“鸡排哥”们带来虚假流量,形成实质意义的“捧杀”。

有一个网友的评论很是深刻:一群精神贫瘠的人疯狂涌向一个鲜活的生命,吸取能量弥补自己的空虚,感觉每一年的互联网都会火一个人,就像献祭一样,每个人都能获得巨大的利益,除了他们本人 。

此时,这些人的注意力又显得廉价,从众的跟着人流,成为别人流量的一部分。


对“鸡排哥”来说,他的生活轨迹和节奏已经被改变,其脸上也没有了当初卖六块钱鸡排时的轻松、写意。但他还需要照顾更多围观者的情绪,即便忙到深夜,高温下只休息了8分钟,还是被堵住合影。

他也只能无奈地说,“把人按在墙角一点空气都没,我要窒息了”、“非要这样挤,我说话都说不出来了”。

“鸡排哥”的快乐被偷走了。

他的后续,我们也能从“拉面哥”、“理发师晓华”身上找到镜像。

“拉面哥”程运付在10月5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几年过去,他已经不可能回到大集上卖拉面了,“回不去了”。

他还向关注“鸡排哥”的网友表示:“通过个人的影响带动家乡发展,挺好的,希望(网友)不要过度地打扰他,互相坦诚相待就可以了。”

“理发师晓华”爆火时期曾三天只睡了1.5小时。如今,晓华店外现已没了拥挤的人潮,但仍需排队取号。对此晓华曾对媒体表示,不可能有人一辈子火到老,现在这样就很知足。

好在,面对流量诱惑,“鸡排哥”本人难得的清醒,摆摊是他谋生的方式,坚持6元鸡排未涨价,没有签约MCN也没直播带货。

但也希望“鸡排哥”和他的追捧者们明白:流量是一时的,他只是一个被流量拱起来的手艺人,不是供人打卡的符号,也没有义务时刻保持热情,给人当“情绪工具人”。

所以,“鸡排哥”能不能接住这波流量不是关键,永远珍惜那份与众不同的真实更重要。需要休息时,就可以勇敢地收摊。这样才有可能更长久地提供“6块钱”的快乐。

参考资料:

蓝鲸新闻,《鸡排哥的“黄金周”:每天睡三四个小时,黄牛200元叫卖第一份鸡排》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4:00:53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