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宇航局最新分析显示,土星的冰卫星土卫六南北两极都在泄漏热量,而不仅仅是南极。这种均衡的热流表明,其地下海洋可能在地质年代保持液态,从而有利于生命存在。科学家利用温度数据估算了冰层厚度,为未来探索其神秘深处的任务奠定了基础。

最新研究由牛津大学、西南研究院和亚利桑那州图森行星科学研究所科学家团队主导,首次在土卫六北极发现了强烈热流。这一发现推翻了此前仅南极活跃的观点,结果显示,这颗卫星释放的热量远超一个冰冷、失活世界的预期,进一步支持其具备维持生命所需能量的观点。
土卫六是一颗极为动态的卫星,其表面之下有一层全球性咸水海洋。科学家认为这个地下海洋是热能的来源。海洋包含液态水、热量及诸如磷元素和复杂碳氢化合物等关键化学物质,因此被视为太阳系最可能孕育地外生命的环境之一。
为了让生命得以持续,土卫六的海洋必须保持稳定——热量获得与损失需保持平衡。这种平衡依赖潮汐加热:每次围绕土星公转时,土星的巨大引力都会导致卫星内部摩擦并产生热量。若潮汐能量削弱,海洋可能逐渐冻结;反之,过于强烈的活动又可能破坏海洋的稳定状态。
新研究聚焦土卫六北极的季节性温度变化,通过红外数据收集和建模,研究团队计算出地下温暖(0°C)海洋通过厚冰层传递至极地表面的热量,最终散逸至太空。北极表面比预期温度高7K,这种微妙的热量只能由地下海洋上升的热流解释。检测到的热流(每平方米约46±4毫瓦)看似微弱,但相当于地球大陆地壳热流的三分之二。若均匀分布,这意味着全卫星约有35吉瓦的能量输出,相当于约6600万块太阳能板或10500台风力发电机的总功率。

加上南极已知的高热流,土卫六的总热输出约达54吉瓦。这与潮汐加热模型的预期值一致,表明内外热量收支平衡。这种热稳定状态可能允许地下海洋在极长时间内保持液态,为生命诞生创造了稳定环境。
研究还借助热数据,对土卫六冰壳厚度进行了估算:北极约20至23公里,全球平均25至28公里,略厚于其他遥感与模型方法得出的结果。这对未来钻探或探测海洋的探索任务意义重大。
研究者认为,理解土卫六的全球热量损失是判断其能否支持生命的关键。接下来的挑战是确定海洋存在的年龄,进而推算可能孕育生命的时间长度。
本项成果基于卡西尼号探测器历时十余年的观测数据,彰显了长期太阳系任务的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已于2025年11月7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
编译自/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