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陈健民接受采访时说,他个人觉得,中大师生都会对此感觉光荣.他表示,他当年刚进入中大教书时,高锟还是校长,而高锟给人的感觉是一位谦谦君子.“高锟在光纤上的成就对社会的发展贡献巨大,获奖是应得的.”他说.
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教授吴景深也说:“我不是搞光纤的,但高锟的获奖,应是全香港人的光荣.”城市大学物理系教授张乃豪表示,这是香港人的光荣.他说,连同之前的另一位美籍华人崔琦,至今已有两位曾在香港接受教育的学者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5年,高锟在一篇论文中提出,用石英基玻璃纤维进行长距离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事业的革命,他并提出当玻璃纤维损耗率下降到20分贝/公里时,光纤通讯即可成功.他的研究为人类进入光纤导引新纪元打开了大门.
高锟于1933年在大陆上海出生,有一位弟弟,他的父亲当时是国际法庭的律师,一家人住在上海法租界一栋三层高的房子.高锟年轻时在香港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
高锟早年接受香港媒体访问时曾说,中学时期,他遇上几位具有启发性的老师,其中一位老师请学生用手推他到墙角,以切身体会推力的原理.这种教育方法令高锟对所学的都有非常深刻的了解.
据说,高锟少年时文静瘦弱,对科学特别感兴趣.当时学校没有化学科,高锟自购课外书籍学做实验.
1948年,高锟举家移民香港,他进入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毕业后,他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没有电机工程系,他于是远赴英国就读伦敦大学理学院,开展自己的科学大道.
在学习上,高锟曾说,“应该学习如何集中,懂一样东西,专心认识,深入思维,不但能够专注于一种学问,亦会拉高对其他知识的认识能力,事事都能看得深入一点.”
高锟于1987至1996年间担任中大校长,退休后在美国及香港两地轮流居住.